斯伦贝谢正在建设自己完整的钻探开采系统,期望能够把油气行业所有的生产活动连接到一个技术平台上,能源行业中的技术战争正在升温。
斯伦贝谢前段时间收购了油田装备公司卡梅隆国际,收购金额达到了150亿美元,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引人注目的能源行业收购案,之前哈利伯顿对贝克休斯的收购也备受瞩目。
在这些交易的背后,油价并不是导致收购的唯一原因,技术也是其中关键的因素。卡梅隆想要通过这笔交易创建一个完整的钻探开采系统,来使能源行业生产链中的服务和装备标准化。卡梅隆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新的系统提供整套钻井解决方案来吸引新的客户,同时也想通过封闭的系统来保持与老客户的联系。
众所周知,在过去几年压裂技术为美国页岩油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压裂技术并不是一种新的技术,事实上,这种技术(主要是把液体射入地层中来破碎岩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
之前由于成本高昂,这种技术一度被认为是缺乏经济效益的,但是此后一段时间的高油价却为水力压裂技术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那段时间里,许多生产商和投机者都发了大财,其中就包括如斯伦贝谢、哈利伯顿、贝克休斯这些油田服务巨头,还有一些装备供应商如国民油井、卡梅隆、wood集团、FMC科技、Drill-Quip等。
但自去年油价暴跌以来,对油田服务和油田装备的的需求量大大降低,在很多地方,钻井已然是赔本买卖,海洋钻井尤其如此。
之前油价在每桶100多美元时,钻机资源紧张,钻机厂商趁机抬价。而现在,他们却不得不为能够拿到订单而采取降价策略,微薄的利润让这个行业充斥着不确定性。
尽管有一些石油公司破产,但是大多数石油公司仍开足马力生产。这是因为他们正在用更高的价格出售他们的成品油,从而在低油价的环境下获取巨额利润弥补损失。
为了应对低油价引发的市场低迷,油服公司也降低了服务费用。你是否还记得去年秋天,许多石油观察家宣称美国原油生产商需要油价稳定在至少80美元才能盈利?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额的钻井费用前提下。如今钻井的费用已经降低,生产商仍然能够继续勘探开发。
当然,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生产商最终还是要面临低油价这一现实。为了继续勘探开发,他们需要从油服兄弟那里获得更高的折扣,这意味着更低的利润,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意味着赔本开发。
油服公司都在苦苦支撑,停止招聘、降薪、裁员,还取消了比如乘私人飞机等一些花里胡哨的额外福利。想要继续维持服务订单,光降低成本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为你的客户提供一些额外的福利,这些福利是他们从别处无法获得的。
斯伦贝谢认为,这些客户需要的额外福利就是从井口到管线(pore-to-pipeline)的全面服务,而这恰好是卡梅伦的业务。
作为油田装备提供商,卡梅伦能够提供这种全面服务所需要的所有装备。他们的目标是降低钻井的成本和风险,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更少的麻烦。
这并不是仅仅在石油生产链中去掉了一个中间人(当然这确实能节省开支),这样做真正的价值是背后技术的整合。
斯伦贝谢董事长Paal Kibsgaard评论到:“勘探开采行业必须转型以在商品价格处于区间震荡的时期提供更高绩效的方式。借助目前较低水平的石油价格,提供创新技术和更高整合度、同时能为客户提高效率的油田服务公司将跑赢市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斯伦贝谢内部电脑工程师向《财富》作者透露,斯伦贝谢正在开发一套史无前例的完整钻探开采系统,这一平台能够将整个油气行业生产链各种分散的技术整合在一起。
这一新式系统能够实时分析钻机上发生的任何情况,大大地提高安全和效率。这能将客户吸引到一个封闭的服务系统中,进而他们就能一直使用斯伦贝谢提供的服务和装备。
能源行业专业调研机构EnergyPoint Research的创始人 Doug Sheridan对《财富》说道,“这就像你手机的操作系统一样,现在未知的问题是,斯伦贝谢的这个系统是像谷歌的安卓系统一样是开源的,还是像苹果的IOS系统一样是闭源的。”
2010年深水地平线号事故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行业技术标准化的缺失。深水地平线号事故造成11名工人死亡、数百万桶原油流入墨西哥湾的严重后果。
事后,美国政府总结事故原因,认为操作失误、测试失误和装备失效共同造成了这一灾难。如果当时平台上的不同部件是可以相互联通的话,这起大的灾难可能会被工程师提前发现。
这套系统会因为给顾客提供了一体化服务而获得成功,还是会因为改变了斯伦贝谢以往传统的商业模式而失败?
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斯伦贝谢却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能源行业的老派公司往往与一些特定的销售公司关系密切,这些公司会优先选择他们销售的系统和服务,如何打破这种垄断,把一体化的平台系统卖给他们是不小的挑战。
通过一个整合集中的平台管理钻机上的各个部分要比分散管理好的多,这对于一些经常搞不清楚状况而频频出错的石油公司来说将获利无限。
据知情人士透露,斯伦贝谢想要通过提供这种整体服务来获取更多的订单,这就需要它提高一些服务价格的同时降低其他服务的价格。
现在的问题是,这套系统实际的表现到底如何,它能否满足市场的安全和效率要求?
现在能确定的是,起码在最近几个月甚至到明年,我们都不会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显然是一个长期的计划,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是一旦将这种系统推向市场,它将是任何其他系统无法抵抗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