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油管这样“洗桑拿”

    一根油管又要出发了,它进来时脏兮兮的,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地层深处的原油,在这里洗个“桑拿”,做一次“体检”,便又重新上路,回到黑暗的地下——这里是中国石油青海油田井下公司的工程技术服务大队,800里柴达木盆地里所有油管的必经之地。       每天有两三千根油管到达此处,它们被堆放在厂区总长度近200米的16个油管架上,远处是绵延的昆仑山脉。油管从井下带出的原油被小心地用防渗膜接住以免污染土壤,黑色的原油倒映着盆地的蓝天。       油气是柴达木盆地这个聚宝盆里的宝贝。为了把这些宝贝采出来,“下油管”是井下作业公司试油测试大队副大队长周胤男和同事工作的重要部分:“钻井打井后留好井眼,我们再一根一根用修井机下(油管)进去。”       根据地层沉积岩位置的不同,这里的油层浅则几百米,深可达7000米。“一般来说,3000米的井大概需要320多根油管。”周胤男说。油管要接受地层的挤压、磨损以及酸碱腐蚀,浑身上下都很“讲究”。       每天都与油管打交道,工程技术服务大队管杆清洗组组长赵永忠说,坚硬的钢管其实非常“柔软”,搬运时稍有起伏,便会看到它们如波浪一般摇摆。因为,油管身材“苗条”,大多长9.6米,外径主要有88.9毫米和73毫米两种。宽度不到10厘米,长度近10米,正因这样的身材比例,当许多根油管连接在一起,伸入地层时,便能实现一定的弯曲,探入所要到达的地方。       通常来说,在一层油层开采完毕或者机器进行周期检修的时候,油管会被从井中“起”出,送去清洗和检修。       进出这里的每一批油管,数量、使用的年份和次数,都会被详细记录和核对。而来自不同地方的油管,也会因地质状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脏法”。       “采油二厂原油里蜡的成分多一些,原油容易在油管内壁凝固成块造成堵死,还有一些油田的地层出砂厉害。”赵永忠说,“不过现在也好一些,因为环保要求,在起油管之前通常会洗井作业,油管内外壁携带的油不是很多。”       油管来到厂区后,首先要蒸个“桑拿”,这是流水线的第一步。“桑拿房”是位于室外的油管热煮池,一个宽约五六米的大箱体,可同时容纳34根油管“蒸桑拿”。里面有两个轮盘传送油管,下方是90多度的热水,油管在箱体内绕一圈,凝固在管壁上的原油便会被蒸到融化。最后,两个大喷嘴使用箱体中的循环水对油管进行喷射,经过这番“淋浴”,化掉的原油便被冲入水池之中。据介绍,这些原油都会被回收利用。       清洗后的油管要达到“内外壁露出金属本色”的标准才算合格。然后,它们通过传输带进入厂房内部的检测线,需要经过探伤、试压和修复3个关卡。3个环节全部由自动传输带连接,整个厂房仅有不到10名工人,传输带上油管滚动着,钢铁撞击的声音震耳欲聋。       就像人类到医院做影像检查,油管体检也需要。“传输过程中,把油管进行磁化,通过软件显示磁化曲线。”赵永忠介绍的是漏磁探伤的原理。无缺陷的油管会显示出一条直线,有缺陷的会形成“漏磁场”,反射曲线就会不同,这样就可以判断油管的缺陷位置等情况。       旁边的操作间内,电脑上可以看到每一根油管的情况。缺陷在2毫米内算合格,2~2.5毫米会认定为三级管,送到压力较小的浅井使用,而缺陷达到3毫米以上,油管就光荣退役了。对正常缺陷的油管,会有师傅和数控车床等在前面做修复工作。       这里还有一道环节是高压检测:向油管里注水,让水压达到21兆帕,如果经受不住考验,油管渗水甚至爆管,就会成为报废品。       “油管受不住地层的压力爆管会造成严重的工程事故,一损失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元。”赵永忠说,高压检测必不可少。       虽然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但油管离开这个工厂前的最后一道程序仍是人工完成的——与油管朝夕相处多年的检验员,使用强光手电照射抽查油管,判断它们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赵永忠说,人工风险排查的师傅大都在四五十岁以上,工龄20多年,他们经验丰富,“一照就知道有没有问题”。       在自动化时代到来之前,油管给几代石油工人留下过深刻回忆。2008年,刚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康力军离开繁华都市,来到荒凉戈壁,到井下一线工作。那时油管还是靠人拉肩扛,他记得,第一个夜班抬起了361根油管,次日连睡觉的心情也没有,拿起筷子手都在抖。而现在,油管从下井开始就已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2008年,赵永忠从大庆石油学院毕业后来到工程技术服务大队。他记得,当时热煮池每天仅能清洗三四百根油管,且故障层出不穷。师傅们进行了技术攻关,取得了油管内壁清洗蝶形刷等发明专利。2012年,这个“桑拿房”一天的接待量便上升到1200多根,2018年又提升到1500根以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青海油田产量的上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