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个月,中国进口LNG5718万吨,同比增长38.6%,日本进口5645万吨。照此速度,中国年内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进口国,将是大概率事件。 “全球天然气市场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中国正发展成天然气市场主要进口国。”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从国际能源市场来看,中国天然气进口继超过韩国后,或将再次超过日本,引发更多的是对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强烈兴趣。但对于国内来说,由传统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转型过程中,如何使用宝贵的“蓝金”资源,释放其最大价值,实现国家赢、社会赢和百姓赢,是更重要的课题。 “蓝金”投向哪儿 期待最佳方案 2017年,大范围“煤改气”引发的供气紧张让很多人记忆犹新。与去年不同,尽管今年的“煤改气”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这一进程更加理性。 10月17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座谈会再次释放信号:稳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坚持以气定改,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不搞“一刀切”。 从一度成为焦点的“天然气热”,到理性思考“煤改气”,抛出一个深层次问题:现阶段应该如何利用天然气,或者天然气发展应以什么样的速度和节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今年前9个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7.5%,高于去年的16.5%。同时,这种消费快速增加也体现在对外依存度方面。2008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5.5%,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38.8%。快速攀升的进口量,有人在数据背后读出的是用气紧缺,更多的人在思考,天然气的精准营销已迫在眉睫。 市场对天然气的“胃口”越来越大,在资源并不匹配的情况下,更应明确哪些是应该鼓励的,哪些是不合理、需要调整的。一位来自市场一线的管理者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天然气不是不够,而是要看在什么政策背景下,在什么样的价位水平上,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天然气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供应紧张。” 我国天然气消费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为城市燃气、交通用气、工业燃料、发电用气和化工用气。从性价比来说,天然气属优质产品,清洁程度暂且不说,价格优势明显。以四川成都交通用能为例,1立方米天然气3.48元,一升92号汽油7.71元。根据天然气与汽油热值计算,1升汽油行驶里程相当于1.17立方米天然气的行驶里程。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加气站的顾客逐年增多。 除当前价格机制形成的优势外,根据我国增值税相关条例,天然气属低税率,也是其性价比高的重要原因。在低税率的福利背后,更应合理利用。 目前紧平衡状态下,如何投放资源,取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根据专家预测,随着2020年中俄天然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亚马尔输送来的天然气到位,天然气供应或将由紧张进入宽松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天然气又该如何利用,产业链怎样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胃口”遇短板 产业链亟待塑形 今年前9个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7.5%。前8个月,中国天然气进口78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8.6%。 我国对天然气“胃口”很大,但整个天然气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当下要面对四大短板:地质条件复杂,资源量受限;基础设施不足,储气库短缺;管网里程不匹配;天然气销售市场秩序亟待完善。 地质条件复杂是短板之一。中国石油天然气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地质研究所副总地质师林世国认为,我国天然气目前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新增储量丰度变低、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对工程技术和成本的控制要求更高。2017年我国天然气产量1474亿立方米。反观美国,根据EIA最新公布的数据,2017年美国共开采天然气8545亿立方米。 储气能力不够,同样是短板。目前我国共有13座储气库(群),调峰气量占年消费量比例约3.3%,与世界平均水平11.7%相比尚有差距。美国地下储气库415座,占全部调峰气量的80%。如果按照《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各能源企业力争尽快拥有不低于本公司年合同销售量10%的储气工作气量,那么石油公司还需要“跳起来”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管网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截至2017年12月,我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总里程7.7万公里,总输气能力超2800亿立方米,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基本建成,形成覆盖全国的天然气供应网络。但纵观其他国家,美国天然气干线总长度55万公里、俄罗斯16.8万公里。 消费终端的短板同样应予以重视。计划用量时期,通常要气给气,资源流向不合理,合同执行不严格,油气田周边及北京等区域市场超销严重,到了下游沿海地区,缺口只能用现货LNG补充,导致亏损加剧,最终在消费“临门一脚”之时,也因秩序和契约意识的不到位,加剧天然气供需矛盾。 去年以来,中央多次就加大天然气供应、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做出重要批示。今年年初以来,《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重磅文件先后发布,也传递着国家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意见》要求,供气企业到2020年形成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城镇燃气企业到2020年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加快天然气管道、LNG接收站等项目建设,集中开展管道互联互通重大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正不断对天然气产业链施以“整形手术”,不仅需要政策性的外力“塑形”,还需要内部的精工细雕,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足短板的同时,通过调动企业活力,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 背负双重压力 价改如何加速“破冰” 坐在天然气快速发展的风口上,国内天然气供应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戴着亏损的“帽子”,甚至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是中国天然气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的成长性问题。 目前进口气价和国内销售气价平均每立方米倒挂0.52元,其中进口LNG价格倒挂平均达到每立方米1元,2018年前8个月中国进口天然气789亿立方米,相关企业承担的亏损压力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国内低成本资源有限,国外进口的管道气和LNG进口成本总体偏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民生用气,价格长期倒挂,处于多销多亏的被动境地。 长远来看,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够“赢”销市场?以区域的大视角,整体发力或许是其中一条。 根据高盛日前的一份报告,因中国加大天然气进口需求,2020年LNG现货价预计大幅上调50%。根据日本《日经亚洲评论》网站报道,中国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对亚洲LNG现货价格也产生了冲击,去年7月到12月,亚洲LNG价格翻了一番。 尽管我国LNG增速较快,但在价格方面,话语权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从区域角度来看,全球天然气进口排名前三的国家都在亚洲。在今年6月召开的第六届亚洲天然气市场论坛上,业界专家呼吁,应探索区域联合供应和应急新机制,抓住买方市场机遇,降低LNG进口成本,统筹LNG采购和贸易,建立区域性供需安全。目前来看,区域联合并建立价格安全保障机制,也是更加紧迫的话题。 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仍待积极稳步推进,一方面,企业需要苦练内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降本增效等方式,降低天然气全产业链的成本,为利润创造空间,同时需要提高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期货市场等金融手段,争取话语权,共同推动价格合理化。 有专家认为,天然气业务是完整的体系,要整体推进,光解决哪个环节都不行,配套政策的解读、利益切分不到位,都会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已成立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所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所,旨在形成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将定价权握在自己手中。但如何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推进价格机制,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天然气发展是一个热议话题,也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因如此,我们在打造天然气产业黄金链时,需要在多方面做更加艰苦卓绝的工作,从而为天然气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在天然气快速发展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