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调查,山东东营、淄博、滨州等地多家化工企业,专门出售不合格的调和汽柴油,部分油品硫含量达3252.4mg/L,相较于“国六”汽柴油标准,超标300多倍。此外,在山东东营、滨州两市,还有一些厂家专门和负责拉油的油罐车司机做起了私下换油的生意。他们以“每吨补贴1500元”的价格,诱惑司机把罐车内符合国标的成品油,部分替换成他们的“化工油”。 这些经“没有任何炼油装置”的化工作坊“在罐里打几个循环就可以了”制作而成的劣质油,利润着实惊人。其单价每吨低于国标油品2000元到3000元,而一个小作坊“一天装十几辆车不成问题”。 但惊人的暴利正是建立在触目惊心的危害和隐患之上:这些劣质油含硫量超过“国六”标准300多倍;在使用上,远不只是“不耐用”这么简单,更会腐蚀汽车零件,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最极端者,如果违规加入涂料溶剂油,“还会降低柴油闪点,有易燃易爆的危险。” 另外,劣质油的巨大暴利空间,还催生了“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勾当。粗放的换油过程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不说,也令劣质油的危害成几何倍上升,因为一车合规油一旦注入一定比例的劣质油,也就意味着整车油实都被“污染”了。这既是对油品质量的伤害,也是对整个成品油市场秩序的败坏,让人防不胜防。 用“玩火”来形容劣质油的生产和销售都毫不为过。但是,如此多负外部性风险之下,难道当地监管部门对此毫不知情吗?从相关新闻来看,显然并非如此。如去年3月,东营市质监局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打击非法调和成品油集中行动的通知》,组织全市质监系统开展了炼化企业和其他涉油产品生产企业非法调和成品油专项检查;而今年5月,山东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到按照“两个100%全覆盖”要求,健全成品油流通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问题是,在上述检查、整改后,为何兜售劣质油、换油的生意依然做得风生水起?要知道,该行业的操作很难说有什么秘密可言。比如,媒体调查发现,昊隆路全长不过两公里,但马路两旁密集分布着多家做调和油的化工企业;而记者在山东很多地炼厂附近的公共厕所或路边建筑上,都能看到贴着的换油名片和电话。试问,如此公然的、成产业化的违规现象,又是如何在专项检查中过关的? 这次的媒体曝光后,山东省东营、滨州及淄博等地已作出回应,称已派出调查组,进驻辖区内的涉事企业,针对“无票”、“变票”低价售油逃税,产销劣质调和汽柴油等情况分别进行调查。而对于此次的调查,希望是切实有用的,不是说说而已。 作为炼油和化工大省,山东成品油市场的问题似乎一直较为突出,但成品油乱象,绝不只存在于山东一地。事实上,从记者调查看,这些劣质油最终是留向了全国市场,这表明每个地方都不该放松对成品油市场的管理。要彻底斩断劣质油市场,除了严格监管,现有的行业管理标准和法律规定,也不无优化的必要。 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何裕建教授表示,由于国家标准中对于成品油规定,只要通过辛烷值、硫含量、苯含量等十几项检测标准就判定为合格的汽油,至于汽油里具体含有什么样的成分,并不在标准的检测范围之内,这就为调和汽油生产厂家带来了可乘之机。那么,这算不算一个标准漏洞? 另外,根据目前《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成品油经营企业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法律、法规有具体规定的,从其规定;如法律、法规未做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视情节依法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或30000元以下罚款处罚。这样的处罚力度又是否与违规所带来的暴利不甚匹配? 对于这些油品市场所存在的漏洞与管理中的疏忽,亟待引起重视,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才想起解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