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成为清洁能源的理想“伴侣”,储能行业仍有一段距离。 “如果没有储能解决方案的配套,光伏未来20年内替代常规能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近日,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黄河公司)董事长谢小平对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 他指出,“清洁能源+储能”是未来能源革命的方向。“由于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缺陷,光伏尚不能在电网中独立存在,只有储能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以其他能源做补充,才能实现替代常规能源。”谢小平说。 近年来,储能产业“蹭”着清洁能源的热度快速发展,在解决“弃风弃光”的消纳问题上被寄予重望。但光伏行业还未实现整体平价上网,且储能系统成本仍然较高,在清洁能源发电侧大规模布局储能设施的经济性暂不能体现。 谢小平称,目前储能系统价格约为1.5-2元/瓦,若大量应用后,中间材料价格将有很大下降潜力,“但目前没有一种商业模式,可以使储能得到大规模应用。” “如果‘531’新政晚来两年,储能产业一定能(被光伏产业)带动起来。”谢小平认为,在深圳、浙江、上海等东部地区,峰谷价差达到约1元/千瓦时,储能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业内称“531”新政),对光伏行业的控制力度空前,涵盖限制新建规模、降低补贴强度和电价等措施,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厉光伏政策”。 “531”新政下发后,国内光伏电站装机量需求大幅缩水,光伏市场出现动荡。不少仅聚焦于国内市场的中小型光伏制造企业面临停产、乃至破产的窘境。这也间接影响了储能行业的大规模发展。 “‘531’新政的时代早晚会来,只不过比预期早一些。”谢小平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新政后,黄河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投资降下来。“从多晶硅到电站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需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他说。 黄河公司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控股的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成立于1999年10月。截至目前,该公司电力装机投产规模为1697万千瓦,其中,已建成37座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为388万千瓦,占全国光伏装机总量的5%,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运营商。 它还拥有年产2500吨电子级多晶硅、1.2亿片硅片、8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400兆瓦组件等生产线项目。 黄河公司计划,到2022年,公司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4%,电站系统转换效率达到85%,光伏售电成本降至0.23元/千瓦时,推动光伏平价上网。 “531”新政发布后,很多光伏企业开始抛售大量电站资产。对此,谢小平表示,黄河公司不会通过收购电站来扩大规模,“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强做大,而不是盲目做大”。 目前,黄河公司正在青海海南州建设“水风光储”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规划光伏发电装机1200万千瓦,同时在协调推进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电源点建设。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明确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 据谢小平介绍,目前各地的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电价、保障性利用小时数,均是根据五年前技术条件下的发电量测算得出。 他指出,2011年光伏组件转换效率是13%,今年已是20%,平均每年效率提高一个点,但以此前的组件效率限定发电量和收购量,超出部分不收,导致这五年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效益得不到体现。“不能因保障性收购,把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给抹杀掉。”谢小平说。 针对国家电投集团混合制改革的问题,谢小平表示,目前黄河公司的资产规模近1000亿元,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混改难度高于轻资产企业。混改后,国有资产是保值增值还是流失,难以界定和评估。 “央企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混改涉及国有资产的分割,比较困难。”他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