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油气合作需建立更高标准

  由单纯业务走出去向理念、管理、技术、标准和人才国际化转变,完善国际化体制机制和制度流程,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由单项业务和部分领域的国际化向各项业务和全公司的国际化转变,统筹国内外、上下游、投资业务与技术服务业务发展,提高全球商务运作和资本运营能力;由规模发展向高质量效益转变,有进有退,优化结构和布局。”     行天下、广交朋友需要建立共同语言。在现代国与国沟通交流的商务领域,标准制定就是这样的共同语言。制造业、生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决定了一个国家真正的工业影响力,从深层次为地区经济发展融合共赢提供着基础条件。     国家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年)》。短短千余字,实质性内容却不缺乏,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地规划了从政策措施、标准化互利合作、国际标准协同发展等多个方面,为的是更多地从长远发展建设优质可持续的发展框架体系。     今年年初,国家再次发布了《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最新版本,基于过往三年的发展,更加强调了标准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让项目落地,不会出现重眼前、轻规划的问题,发展没有底气和动力,以及不可持续等问题。     就中国石油自身情况看,对于各方面标准化的探索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集中的阶段,国际合作考虑的问题已经从单纯接受进入到自身标准语言建构阶段,掌握标准话语权,匹配自身在海外市场发展的体量和规模,已迫在眉睫。     从产业走出去提升到标准走出去     曾几何时,中国企业走到海外市场发展,最先要了解的就是合同里满是外文的规则、规范,这些文件中充满了一个陌生而熟悉的词汇——标准。     1988年,当时的石油企业第一次踏上外方土地的时候,运输物资的火车都要重新计量标准。由于长时间受法国殖民统治的缅甸轨道宽度不同,载重量差别大,很多运输费用要重新计算。海外入关时装备填报表格,由于规范不同经常会出现啼笑皆非的错误。但在很多“老海外”眼里,正是这样闯荡的积累,才促进后来中国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让中国石油的生产脉搏跳动到海外。     作为中国石油油田单位最早走到海外的一批创业者,在国际市场生存下去,就是要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接受各种附加条款。渤海装备青县基地最早同日本合资生产的钻杆,就经历了从不合格退货到最终接受的“折腾”。由于设计标准的差别,在很多方面沟通的余地并不大,适应国际市场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为了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初期建立相应的话语权,对接国际市场,从国家角度紧急组织翻译500项急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外文版,这是支持企业将自身发展所积累的话语权带出去的根本。     从一无所知跟从、被动接受到让中国产业的标准声音被外界接受,改革开放这些年所积累的海外发展底蕴,已足够支撑这样的发展模式。然而,目前企业对标准建设的融合程度并不乐观。中国石油东方物探目前已经成为了国际地球物理勘探标准协会的历史单位,在标准制定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企业过往对研发、创新探索的积累未能形成体系,重产业走出去还没能转变为提升国际化标准,没能发挥更大的更新、制定标准的作用。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像三年周期的标准联动行动计划一样,初期工作原则的确定到后期重点工作落实需要一个过程,真正把握住现在的机遇期使得标准走出去,还有相当的基础工作需要夯实。     从理念入手到由外而内带动创新发展     中国海外三大油气管道运输通道的建设都充满了对于标准这个词的“琢磨”。老的一批管道都记得在标准空白的初期,谈判、建设受到了多大的压力和掣肘。标准很多是沿用前苏联的体系内容,同目前国际通用规则相差甚远,ISO、ASME等一大批国际上具有决定性话语权的标准组织,全不认可我们的标准规则。     举步维艰时刻,转变理念的模式,让我国企业开始融入国际化市场,也让中国市场被国际企业所接纳。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第39届世界标准化协会主席国,在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石油在各种领域的突出贡献也使得管道、物探、勘探开发等公司在各自业务范围内有了一定的标准话语权地位。     然而,话语权并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通过标准化发展带动自身产业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标准让技术创新更加有的放矢,更具现实意义。中国石油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在很多单项领域形成了有自身竞争力的标准化体系,并通过融通海外的标准,带动国内和企业内部体系升级创新,从技术、管理、思维模式等方面,都在形成紧密接轨的迭代模式。     中国石油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由单项业务和部分领域的国际化向各项业务和全公司的国际化转变,因此标准建设的理念需要由单一整合各部分资源形成合力,让集团真正形成国际化的战略发展合力。     标准建设此时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有效推动力,因外界市场而提升自身创造能力。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首次闯海外踏足非洲大陆,在众多西方石油公司因各种原因撤出的时候,通过对接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建设合作机制发展业务,先后成功开发苏丹37区、苏丹124区和合作建设喀土穆炼厂,实事求是地结合西方公司过去留下的各项标准,通过与实际开发和自身工作模式融合,达到了标准进化的效果,使得处于中后期发展的老油田焕发活力,并促进了苏丹当地石油工业的发展。中国石油通过初次探索,同样将自身发展模式进一步融合到海外市场。     兰州石化很多参与过中亚、非洲炼厂检修的老师傅有一个共同体会:过去在国内口口相传的很多经验,在国外都被细化成了标准文字,甚至是一个铆钉的尺寸,这大大强化了安全系数和效率。这样的外在因素影响内生机制的案例不胜枚举。     从粗放型标准到建立企业标准品牌文化     巴斯夫的安全标准为什么能在行业中被奉为炼化企业的“圣经”?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其标准建设的可持续性长效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标准品牌,为本行业和非本行业企业的安全工作带来了实质性的效益。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初期,由于历史发展原因的影响,很多方面的标准并未与国际接轨且相对粗放。中国石油在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时,所使用的标准有90%左右来自ISO、ASME等国际标准组织,这样的比例让我们企业和行业都开始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的探索。在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建设时,国内行业、中国石油自身企业标准融入国际标准和被国际认可的比例已达到70%以上。国内一批长输管道建设大项目也得到了标准化发展的长足进步。     中国石油管道局通过标准化建设探索,根据中亚国家有独联体体制建设的影响,将很多标准细化的同时,融合当地建设因素,形成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因素。     在2018年版“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对中国标准品牌效应的提升,持续提升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的一致化程度,建立标准名录,同时巩固提高与欧盟、金砖国家、东北亚、北美、非洲、大洋洲等区域国家标准化合作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畅通的标准化合作机制。     这实际需要中国企业在海外项目加强对标准化合作的探索,真正将标准在具体项目上落地,产生品牌效应,通过自身标准品牌建设,形成有长效影响的标准机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