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对炼化业务十年对标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对标管理工作自2008年全面启动,已有整整十年。十年里,国际油价几经沉浮,石油市场风云变幻,炼化业务也从长期巨额亏损,一步步走出困境,盈利创效能力日益增强。     站在炼化业务发展的新起点上,回顾过去十年对标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思考其在炼化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有助于炼化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竞争主动权。4月初,记者对炼化业务对标工作进行深入采访,在了解对标开展情况的同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思考1:十年三步走,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标如一面镜子照出了闪光点,也曝光了不足之处。十年里,对标的镜子越来越清晰,为企业准确认知自己位置、明确差距和改进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从时间维度看,十年对标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8年对标工作启动初期,中国石油炼化业务眼睛向外,不仅内部20余家企业进行大排队分析各项经济指标差异情况,还与国内同行建立起了信息交换机制,实现了从内部对标到外部对标的转变。     对标伊始便带来了思想上的震撼:同样炼一吨大庆原油,不同企业加工的边际效益最多相差千元之多。“没有对标,我们不知道差距如此之大。”一些企业负责人面对差距感慨。震撼引发了发展理念的革命,各企业开始从技术上找原因,从管理上查不足,开始了以行业先进为目标的追逐赛。     2011年,中国石油开始寻找自身的国际坐标,首次尝试引入美国所罗门对标体系,将对标范围扩大到国际主流炼厂。随着国内成品油出口量持续上升,国际炼厂纷纷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一进一出之间,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国石油炼化业务,急需找到自身国际坐标,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拼实力、试高低。     2014年以来,低油价为炼化业务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市场变化引导资本流动,国内炼化项目开工进入集中“爆发期”,包括云南石化在内一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相继投产。面对全新的市场变化,炼化对标工作再度升级,对标范围进一步扩大,指标精度更加细化,实现了从结果对标向全过程、全方位对标转变。     十年对标,中国石油炼化业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有效巩固了市场地位。炼油能力从世界排位第9位上升至第3位,乙烯生产能力从未能登上前10榜单,到如今第6位;28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年年有进步,2017年炼油能耗、乙烯能耗实现双下降;去年炼化业务利润同口径同比增长20%以上,创下历史最佳业绩。   思考2:正视客观差距的存在,带动未来可预期实力的提升     在3月末集团公司炼化业务对标分析研讨会上,有企业领导感慨:“我们在追,人家也在跑,我们指标改善了,人家也提高了,这让我们始终处在追赶者角色。”更严峻的是,一批新建项目正在迅速崛起,来势汹汹,行业竞争态势日益严峻。     这番感慨折射出了对标工作一大新特点——动态性。指标参数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根据对标企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特别是近两年,国内炼化行业整体发展形势向好,我们在不断进步,标杆企业的指标优越性也在大幅提升,我们与行业先进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     “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差距,都不容忽视。”在抚顺石化公司总经理李天书看来,大型企业实力较量如同高手过招,分毫之间,高下立见。     从生产规模上看,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已有长足发展。近几年,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原油加工量始终保持在1.5亿吨左右,位于国际石油公司前列。虽然炼化业务整体规模实力可观,但各企业单体规模实力并不占优势。2017年7家炼化一体化企业原油加工量均在千万吨以下,而对标的10家企业仅一家加工量不足千万吨。     十个指头不一般长,从单体实力上看,27家炼化企业的水平也不均衡。特别是近两年行业整体形势向好,部分企业间差距反而在拉大,发展的不均衡被充分暴露。以炼油完全加工费为例,有两家企业超过400元/吨,几乎是辽阳石化的2.8倍。     这种不均衡还体现在不同业务发展水平上,大部分炼化一体化企业,炼油与化工的“两条腿”并不一般长。化工效益好的企业,炼油盈利能力弱;炼油盈利强的企业,化工盈利能力不足。     从主要经济指标上看,中国石油炼化企业与行业标杆企业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差距依然客观存在。国际上炼化企业加工负荷率普遍在95%,我们与国内行业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依然在10个百分点左右,完全加工费、人工成本等指标差距依然明显。     对标动态性逐渐被强化,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对标工作。在正视客观差距的同时,将目光放长远,坚定未来发展的信心与底气,带动未来可预期实力的提升。     思考3:以超前思维把脉市场动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对标找到的差距,就是今后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潜力所在。”辽阳石化总经理、党委书记白雪峰说,“找到了病根,再比照先进单位开药方,自然药到病除。”     第一味药要彻底根除企业传统思维模式的痼疾,加强市场引导能力。目前,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敏锐度,可以预判中短期市场走势,产品市场份额占比逐年提升。对标国际先进炼厂,生产不仅要满足需求,而且要具备主导市场需求的能力,需要我们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方面具备超前思维,增强市场话语权,实现由“坐商”向“行商”转变。     “坐商”与“行商”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更贴近市场,能及时把握市场走向。为此,炼化企业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化工产品直销比例,以更加敏锐的市场思维导向寻找最佳商机,更好地适应未来高端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要想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创效能力,中国石油炼化业务要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对比标杆企业,系统内炼化企业高效产品比例有待提高,特别是PE、PP专用料等新产品开发与对标企业之间差距明显。少生产大路货,多生产定制款的高端货,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愈加清晰,各企业也在朝着这一目标开足马力,充分发挥产销一体化优势。     一体化是中国石油炼化业务的独特优势,上下游产业链联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是其他企业所不能企及的。发挥好一体化优势就是一剂良药。     通过对标发现,装置加工负荷率直接影响企业效益水平,特别是化工创效装置开不满,高效产品产量也很难提上去。“让装置吃饱,吃得既便宜又好”,一体化优势起到绝对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区域内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打破籓篱,将油田优质轻烃和其他炼厂富余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实现原料互供,让资源向更有效益的地方流动。一季度,炼化企业内部乙烯原料互供以及油田轻烃及液化气互供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使乙烯装置平均负荷率提升至99%,化工产品商品量同比增长3.3%。     面对未来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转变,但以对标抓好管理则是不变的主线。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将坚定走内涵发展道路,依靠管理水平的提升,使企业的内生动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借助对标,进一步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各生产环节的过程管控;借力“互联网+”,打造一批国际先进的智能炼厂。     对标让弱者自强,强者更强。面对未来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唯有苦练内功、强化管理,找准提升竞争力的参照系,才能向着更高的发展目标奋起直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