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唯一由国务院批准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即将迎来三周岁生日。 3月22日—23日,以“全球协同创新 共享绿色未来”为主题的首届长城国际可再生能源论坛在张家口市举行。来自国内外政府部门、学术机构以及知名企业的代表聚焦技术创新、低碳清洁城市建设、全球协同创新等热点话题,力图从体制机制、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等角度探寻出一条加速能源转型的现实市场路径。 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河北省副省长夏延军致辞时表示,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等一批专家智库的作用,搭建国际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实施低碳奥运专区、尚义抽水蓄能、智能化输电通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推进金风科技风电装备制造等一批国家级的重点产业项目入驻,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为我国乃至世界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沈竹林表示,世界各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建设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也是中国在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张家口示范区在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应用技术创新、规模化开发、多元化应用、本地化消纳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成功的经验。”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表示。 据记者了解,针对可再生能源发储输用四大环节,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将组织实施规模化开发、大容量储能应用、智能化输电通道建设和多元化应用示范四大类工程。目前,一批重点的示范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实施。例如,100兆瓦级世界首套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发与示范项目落地张家口,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工程±50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通道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仍偏低 据了解,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近期规划为 2015—2020年,远期规划为2021 —2030 年。目标是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改革试验区、可再生能源国际先进技术应用引领产业发展先导区、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区。 示范区获批以来,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2015年底的844.5万千瓦扩大到当前的1171.2万千瓦,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占全部电力装机的71%。但在消费端,张家口市大部分能源消耗仍来自火电,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偏低。 但按照规划,张家口示范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2020年将达到 30%,2030年将达到 50%。到2020年,55%的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建议,首先,需要在战略上、规划上和政策上,更好地引导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其次,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需要储能的配合;再次,可再生能源的特性决定了需要发挥基荷能源调峰的作用,一方面要对火电进行灵活性改造,另一方面要把不能上网的风电用来海水淡化或储热。此外,可再生能源必须要和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质量、智能化、高效率发展。 技术、体制和商业模式创新待加强 目前,张家口示范区正积极推动在能源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电力市场体制改革、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以第三方服务、合作开发为代表商业模式创新;以推进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 论坛期间,由张家口市人民政府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中国科学院电工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河北北方学院、达华集团和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合作组建的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 作为合作共建单位之一,达华集团董事长杜永林对记者表示,自2015年国务院批复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以来,大家一直在思考着这个示范区如何办的有特色、有创新,在技术上和政策上如何先行先试,闯出一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功路子,因此决定成立示范区智库。目前,已达成共识,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研究院要办成一个既能满足有关研究机构小试、中试和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基地,又密切结合示范区实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化、能源管理智能化的平台,既要研究工程技术问题,又要探索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齐涛认为,张家口建设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是重要支撑。齐涛透露,中科院正在组织全院的能源力量,以国家能源实验室作为目标,筹建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同时也针对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构建顶层设计,部署了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的先导项目,推动1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30万立方的跨季节太阳能储热等项目落地,用这些新技术助力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