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缓解“气荒”:树立全产业链视角

    自入冬以来,我国大范围内天然气供应紧张,北方更是出现“气荒”现象。为缓解北方天然气供气压力,2017年12月16日,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在鳌头首站开启天然气反输通道。这是国内首次由省级管网向国家主干管网反输天然气,也是首次“南气北输”。     在国家改委统一指挥和广东省发改委的协调下,中石油和中海油合作,采用气量置换调配的方式,中石油将其供应广东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调往北方,中海油用南海海气和LNG(液化天然气)资源为中石油广东地区用户保供。       “这是在各方资源未能衔接好的情况下,中石油从中海油采购天然气,以缓解天然气供给不足压力的举措,是一种资源交换方式”,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气荒”: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问题”       “北方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季节性‘调峰’问题,而南方则是近几年才出现”,刘毅军表示,由于气源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等尚未准备充分,盲目实施“煤改气”政策显得有些“急迫”,致使天然气供需失衡。       其实,“气荒”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早在2004年-2005年冬季,中国首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这一导火索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产业链风险”,刘毅军认为,天然气产业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提早进入市场引导资源的细分阶段,由此带来的供需失衡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       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天然气产业链有着独特动力结构和特殊发展轨迹,“气荒”和“荒气”现象交替上演。       “这个阶段,我们还需要经历至少十年的时间”,刘毅军指出,今年“气荒”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巨大的城市燃气需求;其次,由于2014年以后,天然气市场过剩,导致近几年天然气价格下跌,投资紧缩至不足7%,这使得“煤改气”后,天然气用气量突然增加,供给难以适应需求;最后,近几年,“煤改气”力度加大,管道等配套设施早期设计没有考虑到如此巨大的用气量,管网运输能力、储气设施、调峰手段等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气荒’和‘荒气’是整个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动力。”在刘毅军看来,正是因为问题的存在,社会和政府才会逐步建立起对天然气的科学认识,从而能够及时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弥补资源和基础设施短板,“这是难得的发展契机。”       气源保障: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据了解,北京市天然气供应主要依托中石油陕京输配系统,主要由陕京一线、陕京二线、陕京三线、大唐煤制气管线及地下储气库等构成, 2017年11月,随着陕京四线干线全线贯通,天然气进京又有了一条“动脉”。       而根据海关总署2017年12月份公布的外贸数据,前11个月我国进口天然气6070万吨,增加26.5%,进口均价为每吨2266.8元,上涨14.2%。在能源技术革命和全球能源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能源安全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从天然气供需关系结构、用气节奏来看,到2030年我国会出现国产气1000亿方、进口气1000亿方、煤制气1000亿方‘三分天下’的局面,保证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煤制气’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新奥能源研究院煤化工首席科学家毕继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煤制气”,也称煤制天然气,通常指采用已开采原煤,经过气化工艺来制造合成天然气。       “中国对煤催化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毕继诚说。近年来,国内的科研院所和企业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煤制气”技术创新,在效率、减排和煤种适应性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潜力。       “新奥正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新能化工工业园区建设1500吨/日投煤量、2亿立方米/年天然气工业化示范装置。按照计划,该示范装置将于2018年投料试车”,毕继诚表示,建成后,这将成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煤催化气化制甲烷工业示范装置。       “能源是国家的命脉,不能只顾眼前,要眼光长远。”在毕继诚看来,越是在气量充足、气价便宜的时候,越不能放慢技术研发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占据主动地位。       关键:建立“全产业链”视角       为有效缓解“气荒”问题,刘毅军建议,要从全产业链风险防范角度全面寻求对策。明确天然气下游市场,加强产业链发展规划。他指出,通过规划实施天然气利用的总量控制,优化消费结构,理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调衔接机制。       除此之外,针对目前天然气成本过高的问题,逐步通过产业链结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天然气是富贵能源”,刘毅军强调,既要通过改革降低成本,更要大力发展经济,使得用户具备更高的支付能力。       在天然气产业链中,政府要承担起督导协调之责,刘毅军说,“加强天然气管道的相互连通,增强不同环节、特定区域内用气的调峰和错谷能力。”       “‘煤制气’保证了气源,但关键还在送气环节。只有加快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把天然气送到家家户户,达到有效供气的效果。”在毕继诚看来,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气荒”问题就不能被彻底解决。       我国已形成了跨地区、多样性的天然气消费市场。“但在现阶段,天然气要承担好‘过渡能源’的责任,要成为中国的主体能源,需要还至少十年的时间”,刘毅军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