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开发,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艰苦创业,起步发展阶段 (1954年至1976年) 1955年11月24日,泉1井获得工业油流,唤醒了沉睡的柴达木。1958年9月13日,冷湖地中4井日喷油800吨,成为当年我国石油勘探的重大发现。1959年生产原油30万吨,冷湖油田一举跻身全国四大油田行列。其间,面对三年自然灾害,青海石油人坚持油气生产,实现了勘探突破、油气稳产。 上世纪70年代初,探明涩北一号气田,发现涩北二号气田,奠定了天然气发展基础。1977年,跃参1井、跃深1井相继钻获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尕斯库勒油田。 整体认识,快速发展阶段 (1977年至1994年) 青海油田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全面实施尕斯库勒油田120万吨产能、花—格输油管道、格尔木百万吨炼油厂建设。1991年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1993年格尔木炼油厂投入运行。至此,“石油三项工程”基本建成,掀开了油田发展的新篇章。 二次创业,实现储量、产量、效益三个翻番阶段 (1995年至2006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海油田吹响二次创业号角,坚持油气并举方针,实施科技兴油战略,涩北气田投入规模开发,原油产量实现稳中有升,到1998年年底,累计探明及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58亿吨,探明及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1807亿立方米,柴达木盆地跃入全国陆上四大气区,油气产量突破200万吨,提前两年实现了储量、产量、效益三个翻番目标。 解放思想,建设千万吨高原油气田阶段 (2007年至今) 青海相继发现昆北、英东、东坪、扎哈泉4个亿吨级油气田,连续7年获中国石油勘探重大发现成果一等奖。 2009年探明昆北油田,发现了继尕斯库勒后又一个亿吨级油田;2010年发现英东油田,成为盆地单个油藏储量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物性最好、开发效益最佳的整装油气田;2012年落实东坪和牛东天然气三级地质储量近千亿立方米,发现了国内陆上最大的基岩气藏;2014年扎哈泉新增储量1.14亿吨,实现致密油勘探重大突破,进入储量增长高峰期,实现了勘探的良性循环。 2016年,英西深层勘探取得丰硕成果,钻遇3口日产千吨油井,破解了英西勘探世界级地质难题。 青海油田油气产量快速增长。8年多来,油气产量年均增长10%以上;天然气远输内地,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截至2016年,在柴达木盆地找到不同圈闭类型、多种储集类型的油气田30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