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能源格局或可生巨变

    在蔚蓝浩瀚的南海中央,当蕴藏在海洋深处的“能量冰块”点燃起巍然矗立的“蓝鲸一号”的那一刻,举国鼓舞,世界瞩目。      5月18日,中国首次实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一凝结中国理论、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的突出成就,向世界宣告着中国人民勇攀科技顶峰的昂然自信。这一在能源勘查开发领域实现由“跟跑”到“领跑”的成功突破,展现出我国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方面的笃定决心。       “万里长征”已迈出关键性一步,面对后续依然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5月24日,国土资源部进一步强调,沉下心来,马不停蹄,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与应用,有理由被人们寄予更高的期盼与希望。      试采技术安全可控 能源格局或可生巨变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大陆坡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又被称作“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资源量丰富且高效的清洁能源:1立方米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天然气,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又被科学家称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我国,南海海域是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区。研究表明,中国全国可燃冰资源储存量约相当于1000亿吨油当量,其中有近800亿吨在南海海底。       因绝大部分埋藏于海底,可燃冰开采难度极大。来自国土资源部的资料显示,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对这种未来能源进行试开采尝试,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达到连续产气的预定目标。此番,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不仅表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开发的核心技术得到验证,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认为,天然气水合物未来若能实现成功开采,将对加快我国化石能源替代特别是煤炭替代,实现治理雾霾等多重目标具有积极作用。中国一直是个“多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油气等能源消耗主要依靠海外进口。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能源供应的需求愈发凸显。“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非常态天然气,如能实现成功开发,能令国内天然气供给更加充足,从而减少天然气的进口依赖,令我国的能源安全更有保障。”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源规划所副所长张国生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天然气是重要的“过渡能”,相对于煤炭和石油而言属于更加清洁的化石能源。随着国际能源变革的需求与推进,天然气会成为由传统化石能源过渡到可再生能源之间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如能实现商业开发,将可以在工业和发电领域由气电替代煤电,从而降低煤炭消费水平,定将对我国甚至全球的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产业化开发任务繁重系统构建、经济性突破尚需时日       天然气水合物并非是一种新发现的能源。因其属于非常规天然气,一直以来的试采技术都因资源赋存条件、环境影响等局限而需要不断突破。  而除此以外,若想在试采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周大地认为,在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较为丰富的现实条件下,考虑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性更为必要。“目前,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预计可用到六七十年,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常规天然气。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有必要再去开发更多的非常规天然气,则主要取决于它的经济性。”如若相比常规天然气开发,可燃冰的开发成本更低,又能够从技术上解决产量、安全、环保等问题,就可以列入现有的常规天然气开采行列,而并不需要去找所谓的下一代化石能源。而包括开采地点、运输成本等问题,可能还需要做大量的试验,距离真正实现商业性、工程性开采规模还有很长距离要走。       正如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所说,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试采,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要继续马不停蹄,要加大区域勘查力度,摸清资源家底;深化开采技术研发,巩固领跑优势;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深海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期间,通过研制深远海油气及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我国将推进大洋海底矿产勘探及海洋可燃冰试采工程,力争2020年实现商业化试采,研制成功全海深潜水器和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