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称,中国和日本自称成功开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一种大量蕴藏于大洋和地球冻土层并被视作未来能源的化石资源。据新华社报道,南海钻井平台成功从海下1266米处开采到可燃冰。这是中国首次成功开采这一资源。两周前,日本也宣布在本国海域实现突破,成功开采可燃冰。 据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5月21日报道,人们距离开采一种储量明显超过常规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更进一步。天然气水合物也被称作“可燃冰”,因为这种冰雪一样的块状物在室温条件下即可自燃。这种物质是水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的混合物。在天然气水合物中,水分子就像一种晶格包裹着承载能量的甲烷。该物质结构仅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才是稳定的,因此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存在于海底沉淀物或北极永久冻土层中。据估计,西藏高原的冻土层中也蕴藏着大量天然气水合物。 报道称,对中国而言,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在当前试采阶段每日天然气开采量约为1.6万立方米。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工程师普拉文·林加对英国广播公司说,与日本的开采相比,“中国科学家采得的天然气要多得多”。这是在该项技术发展中取得的“巨大进步”。 据《南德意志报》报道称,美国、日本、印度、韩国和加拿大也在同样实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研究项目。美国能源部估计,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0万亿到28000万亿立方米甲烷。相比之下,2015年全球天然气开采量约为35亿立方米,还不足天然气水合物储量的千分之一。 报道称,不过,这一新型资源至今未实现商业性开发,开采仍停留在基础研究层面。只有少部分可燃冰位于易达的海底表层或北极砂岩层中。相反,大部分天然气水合物极易逸出、浓度较低或埋藏较深,当前技术水平尚无法满足开采需要。到目前为止,地质学家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状态也知之甚少。不过,至少在受到扰动时,该物质反应极其敏感。如果水分子形成的晶格结构被破坏,其中包含的甲烷极易逸出。 报道还称,这种反应机制也隐藏新的风险。例如地质学家就将8000年前的一场毁灭性崩塌归因于天然气水合物。当时,挪威海岸外出现了高达6米的海浪。研究人员推测,甲烷气体在海底的爆炸性释放引发了这场史前自然灾难。最近,材料科学家在专业期刊《自然·通讯》上撰文称,对可燃冰进行人为扰动也可能释放出相似威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