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重视油气合作中的非正式制度问题

    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当相关合作项目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转向日常运营阶段后,应更加重视油气合作中产生的非正式制度问题。     “一带一路”是我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的国家级顶层设计。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一带一路”形成了中国在出口贸易和产能合作方面的广阔平台,其中油气合作是重要一环。     “一带一路”沿途各国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多数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局限,油气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更由于炼化技术薄弱、消费人群稀少等原因,开采出来的原油和天然气无法很好地转化和销售。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加强与这些地区在油气领域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合作,旨在弥补我国油气资源缺口并推动沿途各国的经济发展。     4月10日,《中缅原油管道运输协议》的签署宣告中缅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至此我国由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缅油气管道组成的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战略布局形成。这意味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各国在油气全产业链上的合作稳步推进,相关项目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阶段转向日常运营阶段。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应该更加重视油气合作中产生的非正式制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不同,合作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最为显著。“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与我国存在很大差异,使得这些地区合资油气企业的中方人员,有时难以与本土人员进行高效配合,甚至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合资油气企业的中方人员无法避免与当地的技术人员、工人和普通民众进行交流与合作,单就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来说,就会提高合资企业运营成本,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其次,“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气候特征与我国有很大差异,比如中亚沿途各国产油区常年干旱、酷热,这可能对中方人员在当地进行高强度作业产生影响。如果对中方人员的适应性培训不充分,或者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能会使得中方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油气合作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对于中方油气开发的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露天作业,这个问题尤其需要得到重视。     最后,我国企业在油气合作项目运营过程中需要与当地的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良好的交流,这就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互信以及对当地法规和行业规则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企业如果不能充分尊重当地法规和行规,将会使得油气合作项目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对于中方企业来说,需要进行有效沟通的不仅仅是当地油气相关企业,还要加强与当地基础服务等行业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如果这个问题被忽视,可能会使当地政府和相关行业对油气合作项目的认同感下降,同时影响对项目的政策支持和后勤保障。     为了推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向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有效防范和解决好在合资油气项目日常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正式制度问题,是当前的工作重点和顺利合作的关键。     首先,针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加强中方人员与东道国人员和居民的文化交流,推进合资企业因地制宜地向东道国本土化发展。增强我国优秀文化在合资企业内部和当地的宣传,消除对我国文化的误解,有效地管控分歧,增强认同感、信赖感和融入感,从而带动有效合作和效率提高。     其次,必须充分重视油气作业区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工作人员正常作业,避免受到恶劣环境和水土不服的影响。加强对中方人员尤其是露天作业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的适应性培训和心理疏导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户外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确保中方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解除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后顾之忧,促进企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最后,在与东道国进行油气合作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法规和行规,加强与基础服务行业的全面沟通与合作,充分增强地方政府和各行各业对油气合作项目的好感和亲和感,为项目的平稳运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后勤保障基础。同时,应当向当地居民和政府充分让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力拉动当地就业,着力形成互利共赢、其乐融融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油气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为今后其他领域的产业合作积累宝贵经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