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石油圈」介绍了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链市场的特征与地位以及“十三五”川渝地区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六大态势之四(点击阅读),下期「石油圈」将介绍剩下的两大态势及针对川渝地区天然气市场应对策略建议。
川渝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居国内前列,地方政府对供气企业加大了“三留”诉求
川渝地区经济增速仍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政府“三留”诉求日趋强烈
2015—2020年,预计四川地区GDP增长速度将由7.5%逐步降至6.5%,重庆地区GDP增长由9.5%降至8.5%。然而,“十三五”期间川渝地区受增长基数低、承接产业转移、城镇化加快、工业化需求空间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国家为了推动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中西部地区更多的倾斜支持,经济增长速度仍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近几年普光、安岳等大气田的相继被发现,地方政府对供气企业加大了留GDP、留税、留利的“三留”诉求。例如部分地区政府要求供气企业即便在低油价下也不能降低产量,即使深知当地天然气市场尚不发育,也希望通过廉价的天然气资源来招商引资,要求供气企业留下低价的天然气气量指标,通过混合所有制建立终端燃气公司联合开发天然气。
安全环保风险和政策监管环境趋严趋紧,天然气开发中地企和谐任务艰巨
国家财税政策和立法监管趋严趋紧,页岩气补贴等优惠政策减少或难以持续,“新两法”正式实施,安全环保约束压力加大。地企围绕征地拆迁、生态补偿、税费征收等方面的矛盾和沟通难度加大,地企关系协调任务加重。
低油价与天然气市场微利波动,企业低成本战略推动提质增效
低油价下市场疲软气价低迷,销售企业盈利空间收窄
低油价下的天然气价格优势已不明显,受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工业、商业、集体用气量增速总体将出现下降趋势。国际市场和国家政策影响用气规模较大的化肥行业用气需求量有所减少;新能源汽车制约CNG/LNG用气量和用气规模;传统化工、玻璃、陶瓷、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用气需求量或将减少或几乎无增长。市场疲软、气价低迷将影响供气企业利润。
低成本和低油价已成新常态,低成本战略成为油气企业提质增效的必选项
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位震荡,市场疲软、气价低迷加速天然气市场微利化,勘探开发运行成本刚性上升的态势日益严峻,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价格波动更加频繁,天然气产业链市场制约因素日益增多。但这也倒逼相关企业转方式、调结构、降成本、提效益,进而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低成本发展。
川渝地区天然气外输东部市场,将给供应商带来效益损失。如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外输上海,销售价格与供气成本趋近,微利或几乎无利。按照“照付不议”协议进口天然气资源,其比重高、价格高,资源配置缺乏弹性和灵活性,进口长贸合同的消化制约企业效益提升,也给川渝地区致密气、页岩气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供气企业、储运企业和销售利用企业强化降本增效、走低成本发展之路,既是市场竞争客观形势的需要,也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川渝地区天然气市场应对策略建议
加强现代天然气市场顶层设计,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加快现代天然气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川渝政府在“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都要求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所以,川渝地区应加快建设现代天然气市场体系,即天然气产业链(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利用商)市场、储备市场、科技与装备市场、交易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等,以及天然气市场相关的保障基础构成。
新形势下,推进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通过改革实现产业和市场结构调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用服务来丰富天然气产品供应的内涵,增强天然气供应的适应性,严格控制川渝地区过剩低效的产能,突出川渝地区天然气生产供应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推进天然气定价机制和价格市场化改革
积极推进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天然气价格与替代能源价格的联动机制。推进区域管网基础设施和储气库公平开放实施细则,促进区域内管道公司进行管道互联互通建设。建立储气设施独立运营机制,试行调峰气价。建立输配气价格体系和短距离管输费体系,深化实施天然气阶梯价格政策。
建立天然气终端市场战略联盟,打造合理高效的利用产业集群
借力川渝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挖掘工业园区市场潜力
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重庆市《关于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都提出了到2017年的禁煤目标,实施加大天然气供应、煤改气工程、工业园区与工业集中区应实施热电联产或集中供热改造等措施。这将为“十三五”川渝地区产业优化布局,特别是工业园区用气提供更大空间。预计现有及新增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2020年用气需求量有望达到60×108m3,新增用气需求25×108m3/a。因此,供气企业应主动与园区管委会联系,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能源(燃气)发展规划,积极协助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新区市场开发,衔接川渝地区区内城市燃气用气需求,抓好川渝地区、云贵边远地区管道天然气的发展、区域市场论证和管道规划等工作。
积极发展LNG汽车和LNG船运市场,战略联盟共同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厅印发了《四川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布局方案(2015年—2018年)》,到2018年,全省将规划建设153座LNG加气站,初步形成覆盖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的服务区加气站体系。预计到2020年,川渝地区新增车用LNG加注站250座,新增用气量20×108m3/a。2013年重庆市出台《重庆市LNG高效利用规划》,其提出到2020年,LNG车辆达到5万辆,LNG船舶达到300艘,实现重庆市LNG的储备—调峰—发电—供冷—供热“多位一体”的综合利用。因此,应促进供气企业与下游交通运输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积极推动LNG站的布点及建设,共同推动交通领域天然气市场发展。天然气终端公司应有序开展LNG加注站的建设和经营,加快推进LNG终端与柴油价格联动机制的形成,延伸LNG产业链,提高LNG产业链价值。
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极大促进燃气发电与分布式能源市场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川渝地区初步规划了61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燃机总装机规模近5000MW,天然气潜在需求量高达68×108m3/a。因此,供气企业应与分布式能源企业、地方政府、地方投资商建立战略合作,与主要电网公司、电力企业、重要地产商、酒店集团建立战略联盟,或入股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共同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
健全完善川渝地区蛛网式管网结构,加快建设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
打造蛛网式储运网体系,促进市场开放与优化
加快完善川渝地区域内和外输管网建设,按照产、运、销协调发展原则,综合考虑资源、市场分布,在现有“三横、三纵、三环”管网骨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第三方准入推进作用,促进管网设施建设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川渝地区主要县级以上城市、重点工业园区支线管网全覆盖,形成以骨干通道、储气库集群为调节中枢、区域支线管网为市场抓手的四通八达、调配灵活的蛛网式管网格局,满足市场开发、气量调配、应急保障和管网公平开放需求。同时,还需要重视和加强天然气应急储备设施集中或分散建设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吸取前几年北京、陕西、江苏以及川渝地区等地区“气荒”或“气紧”的教训。
尽快建立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推动市场稳健发展
储备市场是现代天然气市场的重要组成。川渝地区具有丰富的可利用储气库和大型气田两种资源,应加强大型气田战略储备选址与布局,提前进行资源储备,率先建立区域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
推进川渝地区进口渠道多元化,增强与中贵线、忠武线、中缅线等国家骨干管网的互联互通,推进全国管网市场与川渝地区管网市场的深度融合,建立市场化运营体制机制。建立川渝地区国家级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产业示范区,争取享受“国家级产业示范区”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依靠技术创新提高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激励非常规天然气清洁规模效益开发,使川渝地区天然气储备体系与全国储备体系互为依托和支撑。
持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积极实施低成本战略提质增效
深化内部改革与精细化管理,实施天然气战略营销以拓宽盈利空间
坚持低成本发展,降低非生产性支出,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控制人工成本增长,深化工资与效益联动挂钩考核机制。采取多种承包形式,建立内部调节和转移退出机制。
实施天然气战略营销,建立企业、政府、用户三方联动机制,拓宽盈利空间。积极与地方政府、客户沟通协调,多种方式加强销售管理。转变营销观念,强化营销策略分析,实施营销组合策略,即价格策略、市场开发策略、合同管理策略、市场竞争策略、终端营销策略、客户服务策略。强化资本运营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探索股比多样设置,培养优质客户,探索多样化营销模式。建立用户管理体系,积极培育高端用户群。坚持以效定销、以销定产、按效排产,充分发挥产、运、销、储一体化的管理优势。
建设天然气科技创新体系,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升级
新形势下川渝地区需要以天然气生产企业为中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与激励机制改革,打造适合川渝地区天然气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依托川渝地区骨干油气企业建设天然气产业技术研究院,完善人才激励、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天然气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努力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储运、利用及经济管理相关技术的发展,着力培育生态化的天然气产业链技术,引领天然气产业走向绿色低碳,推动科技成果有形化和商业化。
建立天然气市场网络和智库建设,提高政府和企业对市场发展的决策能力。积极适应“互联网+”天然气,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网络直销、移动营销、远程服务等新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气田建设,实现智能化气田目标,努力提升油气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
总之,川渝地区是中国天然气市场最典型的代表,也是整个中国天然气工业的缩影,其天然气市场发展态势和新常态应对策略对全国都应该有借鉴和参考意义。而我们深信,新形势并非只带来了严酷的寒冬,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十三五”市场改革深入,只要我们立足全球能源市场,加强天然气市场战略管控与风险预警,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必将在市场持续变革中不断创造新的绿色低碳的社会经济价值。由于作者能力与认识水平,对市场的研判和应对策略可能具有局限性,不当之处,恭请指正。
版权声明 | 来源:《天然气工业》,作者:姜子昂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
- 白矾
-
石油圈认证作者
- 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井工程硕士,长期聚焦国内外石油行业前沿技术装备信息,具有数十万字技术文献翻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