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消费增速放缓寒冬里 天然气规划隐藏信息解读

    规划规划,写写画画,挂在墙上。在持续的低油价、天然气消费增速下滑时刻,规划起不到什么作用。
 
    规划从来跟审批、核准结合在一起。简政放权后,规划的意义已经不大。不过,很奇怪,有人反对产业政策,却对规划无甚意见。
 
    持续的国际低油价已经造成国内石油产量跌破2亿吨,天然气生产也出现收缩。同时在经济大环境下,低价没有促进消费,消费增速疲弱依旧。
 
    消费增速下滑引起对市场前景的担忧,已经传导到全产业链。君不见,上游投资持续削减、管道建设开始放缓,产业弥漫着悲观气氛。只有投资机构,在探讨底部如何布局。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之后,赶在春节前,石油、天然气“十三五”规划发布了。我们挑选其中几点简单评析。
 
    十三五天然气占比目标从10%以上下调到力争10%,意义不大,反正不是约束性指标,还是多看看天然气利用政策吧。

    1、煤制气成了非常规天然气 
 
    2020 年国内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达到 3600 亿立方米以上。推进煤制气产业示范。推动已建成的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系统优化完善,在高负荷条件下实现连续、稳定和清洁生产。新建示范项目至少承担单系列生产规模的自主甲烷化技术工业化示范任务。
 
    煤制气,在大规模报批后,受到经济因素制约,沉寂很久。未来会不会重启?同样进入规划的还有新疆、内蒙的煤制气管道,新疆的煤制气管道也是十二五规划内容,无果而终。未来主要还是看市场端的表现。
 
    2、天然气管网建设的机会
 
    “十三五”期间,新建天然气主干及配套管道 4 万公里,2020年总里程达到 10.4 万公里,干线输气能力超过 4000 亿立方米/年;地下储气库累计形成工作气量 148 亿立方米。
 
    “十三五”是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的重要发展期,要统筹国内外天然气资源和各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适度超前,鼓励各种主体投资建设天然气管道。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装备国产化。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实现管道第三方准入和互联互通,在保证安全运营前提下,任何天然气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应当为其他企业的接入请求提供便利。
 
    完善四大进口通道。西北战略通道重点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四线、五线,做好中亚 D 线建设工作。东北战略通道重点建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南战略通道重点建设中缅天然气管道向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供气支线。海上进口通道重点加快 LNG 接收站配套管网建设。
 
    提高干线管输能力。加快向京津冀地区供气管道建设,增强华北区域供气和调峰能力。完善沿长江经济带天然气管网布局,提高国家主干管道向长江中游城市群供气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增长安排干线管道增输工程,提高干线管道输送能力。
 
    加强区域管网和互联互通管道建设。进一步完善主要消费区域干线管道、省内输配气管网系统,加强省际联络线建设,提高管道网络化程度,加快城镇燃气管网建设。
 
    建设地下储气库、煤层气、页岩气、煤制气配套外输管道。强化主干管道互联互通,逐步形成联系畅通、运行灵活、安全可靠的主干管网系统。
 
    越是低谷,越适合投资。选对方向,具有前瞻性的投资很有必要。
 
    3、储气设施建设火烧眉毛
 
    储气设施与天然气管道相连,是天然气管网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手段。依据全国天然气管网布局建设储气设施,主干管道应配套建设地下储气库,地下储气库和 LNG 接收站应与全国管网相联通,加强城市燃气应急调峰能力建设,构建储气调峰服务市场。
 
    重点推动天然气储备调峰能力建设。围绕国内主要天然气消费区域,在已初步形成的京津冀、西北、西南、东北、长三角、中西部、中南、珠三角等八大储气基地基础上,加大地下储气库扩容改造和新建力度,支持 LNG 储气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以地下储气库为主,气田调峰、CNG 和 LNG 储备站为辅,可中断用户调峰为补充的综合性调峰系统,建立健全由供气方、输配企业和用户各自承担调峰储备义务的多层次储备体系。到 2020年形成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 148 亿立方米。有序发展 LNG 接收站调峰,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储气调峰设施,鼓励多种主体参与储气能力建设。加强需求侧管理,利用调峰气价、阶梯气价等价格手段,拓展可中断用户,激励各类用户参与调峰。
 
    推进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及分销设施建设。根据全国天然气资源流向和各消费区域市场实际需求,结合港口规划统筹优化沿海 LNG 接收站布局。在天然气需求量大、应急调峰能力要求高的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地区,优先扩大已建 LNG接收站储转能力,适度新建 LNG 接收站。
 
    已建 LNG 接收站扩建项目优先考虑增加储气能力,以满足中心城市及辐射地区的应急调峰需求,鼓励在已有站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
 
    新建 LNG 接收站优先考虑投资主体多元化、第三方准入条件落实、承担应急调峰任务、装备本地化的项目。加强项目储备,根据市场需求与项目条件适时启动。
 
    综合考虑 LNG 资源供应、船用加注需求、港口规划和通航等条件,在沿海港口、湖泊和内河船舶污染物排放超标、环保要求高的水域布局 LNG 船舶加注站码头,加大船用 LNG 燃料推广力度,开展LNG 江海转运试点。
 
    储气库不足,市场化机制运行还需时间,未来储气设施肯定会成为独立盈利的部分。至于LNG接收站,已经很多,有过剩迹象,投资新建可要悠着点。
 
    4、天然气市场和利用是重点
 
    加大天然气利用、推动天然气消费工程对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十三五”要抓好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等气化工程、天然气发电及分布式能源工程、交通领域气化工程、节约替代工程等四大利用工程,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力争提高到 10%左右。
 
    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等气化工程。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为重点,推进重点城市“煤改气”工程,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大力推进天然气替代步伐,替代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燃煤设施用煤和散煤。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农村地区燃气管网覆盖的地区推动天然气替代民用散煤,其他农村地区推动建设小型 LNG 储罐,替代民用散煤。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城镇居民气化率。实施军营气化工程,重点考虑大型军事基地用气需求,为驻城市及周边部队连通天然气管网,支持部队开展“煤改气”专项行动。
 
    天然气发电及分布式能源工程。借鉴国际天然气发展经验,提高天然气发电比重,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高效利用项目,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在可再生能源分布比较集中和电网灵活性较低区域积极发展天然气调峰机组,推动天然气发电与风力、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融合发展。2020年天然气发电装机规模达到 1.1 亿千瓦以上,占发电总装机比例超过 5%。
 
    交通领域气化工程。完善交通领域天然气技术标准,推动划定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并严格执行减排要求,研究制订天然气车船支持政策。积极支持天然气汽车发展,包括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物流配送车、载客汽车、环卫车和载货汽车等以天然气(LNG)为燃料的运输车辆,鼓励在内河、湖泊和沿海发展以天然气(LNG)为燃料的运输船舶。
 
    2020 年气化各类车辆约 1000 万辆,配套建设加气站超过 1.2 万座,船用加注站超过 200 座。
 
    节约替代工程。鼓励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高效利用天然气。鼓励低浓度瓦斯、通风瓦斯发电或热电联供,高浓度瓦斯力争全部利用。天然气生产企业要采取措施加强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努力提高天然气商品率;天然气运输企业要研究采用移动压缩机回收管道计划性维检修时放空气,减小放空量,避免浪费;优化大口径长输管道燃气轮机运行方式,降低燃气消耗。出台环保政策鼓励天然气利用。
 
    满满的都是机会,要抓住哦。
 
    5、油气改革还是画了个大饼
 
    全面深化油气体制改革。
 
    a.实行勘查区块竞争出让制度和更加严格的区块退出机制,公开公平向符合条件的各类市场主体出让相关矿业权,允许油气企业之间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矿业权转让,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
 
    b.鼓励改革试点和模式创新。持续推进新疆油气勘查开采改革试点,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并加快向全国推广。加大页岩气矿业权出让,鼓励多元投资主体进入。总结和发展新疆、川渝、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常规油气、页岩气、致密气勘探开发企地合作、合资混改、引入竞争等创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省(区、市)开展天然气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或专项试点。
 
    c.在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第三方市场主体开放。放开非居民用气价格,进一步完善居民用气定价机制,加强天然气管输价格和成本监审,有效降低输配气成本,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
 
    d.建立完善上中下游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加大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开发培育力度,供气企业合理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形成终端市场的竞争环境。依据市场化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天然气进口。鼓励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生物天然气进入天然气管网和车用燃气等领域。
 
    e.理顺资源开发税费关系,在统筹研究相关税费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实施好资源税政策,合理确定负担水平。改革管道运营企业税收收入分配机制。加强行业管理,推动建立独立第三方行业研究机构。研究推动油气大数据平台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
 
    a.完善国有油气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投资管理、强化风险控制,提高项目决策和运营管理水平。优化国有企业考核机制,加强对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任务的考核,监管和推动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
 
    b.鼓励具备条件的油气企业发展股权多元化和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推进国有油气企业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等业务进行专业化重组,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促进内部资源优化高效配置,瘦身健体,降本增效。
 
    c.推进配套改革,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中央财政通过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等方式给予必要支持。
 
    改革这部分基本上都是已经在做的,无新意。还是要关注油气体制改革方案及其力度,国企改革在调整后其实成为企业内部改革,混合所有制有变身上市融资的可能。还是等等看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