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然气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逐渐显现,天然气的全球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全球三大交易市场之间的价格趋于一致,天然气与石油之间的价格联动将减弱,上周举行的《能源:国际视野下的跨界对话》会议中透露出上述信息。
《能源:国际视野下的跨界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办、《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社承办,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钱兴坤在会上预测全球油气市场的变化。他指出,随着石油供需调节关系节奏加快,油价将围绕成本价值中枢小幅快频上下波动,而未来全球油气供需形势将相对比较宽松,天然气将供应过剩,预计未来五年天然气产能过剩大概在每年5000-7000万吨,在这种情况下天然气全球贸易将大幅增加,形成全球市场,石油和天然气两个市场的相对联动性将减弱。
传统意义上全球有三大天然气市场,包括美国、欧洲和中亚地区,三大市场相对独立,气价最高的中亚地区,天然气价格比价格最低的美国市场天然气高出8-10倍,而随着全球贸易不断深入,三个市场的天然气价格已经趋向于一致。
钱兴坤认为,历史上天然气作为石油附属商品,价格与油价挂钩,但随着天然气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必将脱离于石油市场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市场。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格局中,石油占到一次能源比例的32.9%,煤炭占到29.2%,天然气占到23.8%,可再生能源占2.8%,最近五年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未来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提高将是必然趋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认为,从全球市场看,传统能源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供给来源。
虽然国际油价曾最高超过150美元/桶,但如果放在过去五十年里看,油价基本在50-60美元/桶的核心位置上下波动。
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不仅拉低了全球的天然气价格,也使得当地的天然气市场和石油市场已经完全分开,油气价格之间没有关联性,未来随着天然气供需格局转向供过于求,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联动也会逐渐减弱。而随着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地区的天然气市场将联系更加紧密。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周原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基于天然气产业的互联互通体系,即泛亚地区的天然气互联互通。
目前天然气产业在“一带一路”方面已经形成较好的基础,中国的三大石油央企和一些民营企业均已率先布局,形成横跨我国东北、西南陆地以及东部海上的天然气管道体系,并形成完整的LNG贸易体系。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上不仅有中东、俄罗斯等中亚地区的天然气供应中心,又有中国、日韩、东盟十国等天然气需求大户,自身能形成体系。
周原冰指出,泛亚地区在天然气领域的互联互通,首先是跨国天然气管道的连通,其次是LNG的贸易畅通,再次是政策和机制的沟通,以及资本的融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和经济合作的后盾作用。
他强调,天然气互联互通,中国不仅仅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更应是最大的泛亚地区天然气的枢纽中心,最高端的天然气交易平台,也应当是天然气产业优势产能合作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