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25日,石油圈受邀参加了在椰城海口举办的“2016深海能源大会”。本届大会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和中海油联合主办,云集行业专家、学者、企业高管500多位,曾恒一院士、杜祥琬院士、周守为院士等行业专家就油气行业现状和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见解。
本届大会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安全高效”为主题,围绕深海能源的开发利用重大政策发展趋势、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绿色低碳经济等方面展开讨论。石油圈提取最精彩部分为你呈现!
1.每年5000多万吨遭掠夺,加快开发步伐是关键
现阶段,我国南海深水勘探主要集中在水深在300米到3000米的深水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高敏感等特点,目前南海周边国家每年从南海掠夺开发石油产量多达5000多万吨,相当于大庆丰年期的年产量,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南海油气田开发。
中海油自主研发,和大家一起建成了以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为代表的五型六船深水作业团队,这些装备分别担负着钻井作业、海底铺管、物资保障等工作,现这些装备全面投入应用,大幅提升了中国海油深水装备和作业能力,实现了自主钻井作业最大水深从505米至2451米、最大铺管水深从106米到1409米的跨越,为自行勘探、发现大气田、成功开发荔湾31深水大气田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撑,实现了我国海洋工业从浅水向深水的跨越。
然而,应当看到,我们国家在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方面起步较晚,我国在深水工程技术和装备领域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深水装备数量少,类型不全,尚未形成系列化、差异化的深水作业团队;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船型设备;海洋装备的核心技术仍主要装备在国外公司手里,国内关键设备的配套能力比较低,其中高技术船舶配套设施的国产化率平均不足20%,高端设备大多依赖进口。
同时我国海上复杂的油气特性,高温高压,以及恶劣的海洋条件,比如频繁的台风,复杂的海地地形等,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深水油气田开发将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低油价的影响下,如何降低成本,实现深水油气田的开发,如何在求生存的基础上更好的谋划发展,更是我们正在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武广齐
2.油气仍将占据半壁江山,2030年消费量到峰值石油圈原创www.oilsns.com
根据中国工学院和国内外专家的分析,一致认为,全球人员发展处于转型期,虽然正由油气时代向低碳时代转型,但油气仍将占据半壁江山,预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各占1/4,油气消费量达到峰值,油气在交通、化工、发电、城市燃起等领域仍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走向深海,我们刚刚开始。虽然我们已经成功的建造了以海洋石油981为代表的一批重型装备,但这也仅仅是众多的、种类繁多的深水装备的一少部分,而且其中很多关键设备,我们还是进口的。我们深海开发装备制造、深海海底的矿产资源开发,还没有真正起步。
正如习总书记讲的,这还是一个远未认知的世界,这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困难挑战是巨大的,但这正是我们探索它的魅力所在。我们要把最美丽的青春放在美丽的大海上,虽然这条道路漫长曲折,但我们充满信心!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
3.稳油增气,中国不能踩着油门赶超美国
石油肯定是要必须发展的,而且必须要有所增长,但是中国不能踩着油门追赶美国。现在,中国的汽车数量比美国少好几倍,但是中国东部的汽车密度,也就是每3万平方公里汽车数,已经赶上美国;再看车型,日本人生产0.6排量的汽车自己开,生产的3点几、4点几的卖到中国,国人攀比心理导致排量越大越热销,这是需要改进的。另外,要加强石油的勘探,包括非常规和深海的勘探。天然气(包括非常规的天然气)是相对低碳的化石能源,因此要努力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当中的比重,争取到2020年从现在的6%提高到10%。
关于非常规和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杜院士提出了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快炼化转型升级,提升成品油质量、提高油气的储备和调峰能力、着力加快石油的电替代、生物技术替代、氢替代和太阳能替代;二是油气勘探的多维地震技术、油气开发的全自动钻井操作技术应逐步完善并创新,非常规油气的资源勘探技术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探测和安全开采。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4.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结合之深海开发新趋势
李晔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其2008~2013年一直在美国能源部工作,曾牵头建造了美国第一台漂浮式海上风机、第一台潮流能发电机和第一台波浪能发电机,同时他兼职IEA等多个权威组织的专家或组长。可以说,在能源业,李晔是一匹“千里马”。
他在会上提出,近年,我国使用深海钻探、采掘平台大举开发南海海域油气资源,但是目前,用于开发海底油气资源的海洋工程平台在作业时远离大陆,无法获得外部电力和淡水供应,因此均使用柴油等化石燃料进行发电和海水淡化。而同时,燃料成本较高,且严重依赖补给,运输费更是随补给线的延伸而大幅上涨,同时,燃烧柴油也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李晔提出将天然气水合物、温差能和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结合,促进南海海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具体做法是在海洋工程平台上或周围设置海上风能、温差能等深海能源发电设备,以深海能源发电为主,结合传统柴油发电,组成微型电网,向海洋工程平台供应电力。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对燃料补给的依赖,节约采掘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减免输变电等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李晔
5.海洋深水流动保障系统的研究设想
深水开发,人们首次关注的是高渗透,储层出砂。高产油气井,砂对管柱的冲蚀非常严重,如何保证高效生产的情况下有效、安全、可靠防砂是深水开发的关键之一。同时,深水开发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平台日费的项目,再加上平台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摆正油气井和人员的安全也很重要。熊友明所长提出要研究建立海洋深水流动保障系统,来保障深海油气开发的安全有效。
——西南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所长熊友明
6.海洋装备智能化是弯道超车的捷径
由于深海原油开采成本较高,50美元以下的油价低于深海原油的成本,美国总统大力发展页岩气的新政也让深海开发雪上加霜,因此,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来降低成本。
那么如何进行创新呢,海洋配套装备的国产化就是其中一条道路。目前,全球海洋油气年投资约为4000亿美元,今年配套装备约500到1000亿美元,但是我国80%的油气装备都依赖进口。未来海洋油气投资必有大增长,海洋配套装备市场的潜力巨大,海洋配套装备的国产化有可能为过剩产能提供新的出路。再加上,目前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和智能物联网发展迅猛,可见,海洋装备智能化是我国弯道超车的捷径。
——清华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陈道毅
这两年,对行业来说确实是艰难时期,但石油圈认为,这也是行业觉醒的一个机遇期,是我们反省自己、实现飞跃的好机会。而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对这个行业有热情有追求的人,他们有的已满头银发、有的年轻有为、有的埋头钻研学术、有的现场经验丰富…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在,我们坚信油气行业前途是光明的,坚信中国深海开发技术可以走向前沿。
闭幕式上,曾恒一院士提出要把深海能源大会做成国际交流的平台,并将明年的大会主题定为“加强国际创新,开发深海能源”,这次还不够过瘾的同仁,敬请期待明年的盛会!
编辑/李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
- Linda
-
石油圈认证作者
- 毕业于南开大学传播学专业,以国际权威网站发布的新闻作为原始材料,长期聚焦国内外油气行业最新最有价值的行业动态,让您紧跟油气行业商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