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起来,阿尔及尔协议只是一个模糊的意向,尽管冻产的总目标定下了,但具体到每个欧佩克成员国,每家应产多少、应限多少,却都留待日后讨论。简单说,9月底至10月底这一个月间油价的上涨,本就是在“炒预期”。
当欧佩克9月28日经过马拉松式磋商,终于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达成8年来首个石油冻产协议(阿尔及尔协议)之际,一些分析家曾据此认为,持续一年多的油价跌势将就此告一段落,纽约期油价格将“坐五望六”,并继续向上攀升。
然而阿尔及尔协议墨迹未干,油价却在10月底、11月初的几个交易日跌回了50美元/桶下方:10月30日,国际油价开盘即大跌2%,随后更重挫3%,11月2日美国WT I基准原油价格跳水大跌1.33美元,至45.34美元/桶,创近两个月来新低,而伦敦北海布伦特期油价格也单日暴跌1.28美元/桶,跌至一个多月最低点46.86美元/桶,“50美元大关”旬日间由“铁底”再变“铁顶”。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9月下旬油价“绝地反攻”,是因为当初阿尔及尔会议完成了此前被认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服欧佩克各产油大户接受主动冻产保价,让市场看到了支持油价稳步回升的希望;10月底、11月初的“一泻千里”,则是因为阿尔及尔协定被事实迅速证明至少目前不过是一纸空文,“信心毁灭”的后果在高杠杆的国际原油市场上,自然会迅速体现在油价上。
根据9月28日达成的阿尔及尔协议草案,欧佩克各产油国将通过配额调整,将日产量控制在3250万-3300万桶,也就是说比当时的日产量减少90万桶。然而当初阿尔及尔会议之所以不被看好,是因为当时市场普遍认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石油出口国———沙特和伊朗间很难达成妥协。
不过当初沙特冷眼旁观、任由油价暴跌而迟迟不肯松口限产,除了和伊朗争份额,还有借低油价压制美国等页岩油产业,以及国内因王位更迭而导致政治权力再分配等复杂因素考量,随着油价的长期低迷,这些因素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沙特既受到一些外部压力(虽然似乎并不大),也开始认定长期低油价最终还是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内部权力再分配到了今年二、三季度也终于告一段落,因此当俄罗斯适时送来一个台阶后,沙特也就“顺坡下”,一改自去年下半年起高唱的“限产保价无必要”调门,转而主动承诺带头限产,并松口愿意和伊朗“谈谈”。然而这些预期最终证明不过是“逗你玩”。
10月底,欧佩克就阿尔及尔协议具体冻产配额进行谈判,结果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尼日利亚坚决要求冻产配额豁免,伊朗和伊拉克甚至提出增产计划(伊朗要求从380万桶/天增至420万桶/天,伊拉克要求“大大增产”),而在减产参考数据方面,伊朗、伊拉克则对沙特主导的“独立预估方案”提出强烈不满,原定11月30日提交给欧佩克14国的具体冻产配额方案,如今看来有些难产。
再说和非欧佩克产油国间的协商。
原本,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几个非欧佩克产油大户,是较欧佩克更早支持冻产保价的,因为相对弱势的它们一直认为,冻产保价对其更加有利,俄罗斯更是最早倡导冻产的国家。但这些国家同意冻产的前提,是欧佩克先冻、多冻、真冻,如果欧佩克国家明冻实“融”,非欧佩克产油国冻产非但不能保价,还会丧失更多属于自己的市场利益。正因如此,当阿尔及尔协议迟迟不见下文,各非欧佩克产油大户也就迅速从“冻产派”转向“观望派”。10月底,欧佩克和阿塞拜疆、阿曼、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哈萨克斯坦6大非欧佩克产油国进行了维也纳会议,结果6国全部拒绝在欧佩克采取实质性冻产行动前承诺冻产、限产,巴西和哈萨克斯坦甚至公然表示,它们将计划增产。
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14个欧佩克成员国9月石油产量高达3382万桶/天,创下近期新高,10月份日产量又平均增加13万桶,尽管沙特的确有所减产,数据显示:9月份平均日产量从1055万桶减少至1053万桶,但减产幅度十分有限———而其他成员国干脆都在“逗你玩”,产量不减反增。
如前所述,此前一个月油价的大幅反弹是在“炒预期”,如今预期逆转,油价自然也会跟着掉头向下。
不仅如此,美国原油产量和原油商业库存上周也显示迅速回升,这对于油价而言,显然是雪上加霜的事。
从目前情况看,欧佩克各国也好,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也罢,在冻产保价方面都各怀心思,希望自己少冻或干脆不冻,别人早冻、多冻,妥协是暂时的,市场矛盾和利益冲突却是持久的,11月30日提交冻产细则“大限”前,激烈争执是不会少的,而这种碰撞又势必通过无所不在的杠杆,令素来“过敏”的国际油价更加波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