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新保供时代:“荒气”与“气荒”之辩

天然气保供关系国计民生。经过多年保供攻坚,我国政府和供气企业已积累一定经验。当前,国内天然气市场形势发生哪些新变化?保供面临哪些新挑战?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报将刊出系列报道,从宏观经济、产业以及企业等不同角度,探讨天然气保供形势以及应对方案。敬请关注。
几乎每到冬天,天然气供应都是牵动各方神经的大考。日前,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做好2016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中预测,受管输能力、用气结构等因素影响,华北、西北等地今冬明春高峰时段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再次从侧面印证保供之难。
为什么全年供需宽松,仍然难解局部供应紧张?新形势下天然气保供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在已有保供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更加科学的保供?迫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形成更加紧密的“保供联盟”,立足长远提升天然气产业自身发展能力,为消费者提供“用得稳”的天然气产品。
气多了还是气少了?
——冬季供应紧张、夏季需求疲软,天然气“新保供时代”已经来临
2015年,我国天然气市场供需走势犹如过山车。一方面,全年天然气消费增速创新低,同比增长仅4.7%,为近10年来最低水平,供需宽松形势明显;另一方面,冬季用气高峰导致供应紧张再次出现,在去冬今春采暖季,华北地区日均用气量增长23%,高月高日用气量更是飙升近40%,受诸多因素影响,北京市两度启动供应应急措施。
人们不禁困惑:天然气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历史地看,2000年至2013年间,我国天然气产业高速发展,迎来“黄金时代”。在供给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形成国产多元化、进口多渠道的供应格局;在需求侧,天然气利用领域不断拓展,消费增长强劲,年均增速高达16%。天然气供需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
然而,2014年以来,我国天然气市场步入高速增长后的“爬坡期”。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替代能源竞争加剧、天然气价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天然气需求增速跌至个位数,2014年消费量同比增长8.6%。2015年同比增长4.7%。
变化并不止如此。尽管从总量来看,天然气供需形势日渐宽松,但从结构来看,季节性供需矛盾却日益突出。
“当前全年天然气消费增速跟宏观经济挂钩比较密切。由于我国经济进入转型调整期,玻璃、化肥、钢铁、发电、交通等行业用气需求低迷甚至下降。”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销售处处长徐文满分析,“而冬季增速受政策驱动比较大,极端低温天气、煤改气进程加快等,刺激城市燃气一枝独秀、高速增长。”去冬今春华北地区用气大幅增长,就是在极端天气、煤改气以及气价下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峰更高、谷更深,用气峰谷差逐年加大。根据中国石油销售数据,高月日均用气量与低月日均用气量的比值,已经由2010年的1.36倍提高到2015年的1.72倍。而近年来,北京市冬季最高月用气量更是达到夏季最低月用气量的6倍至8倍。
因此,答案并非是简单的气多或者气少。业内专家指出,以“冬季供应紧张、夏季需求疲软”为特征的新保供时代已经来临,给供应保障带来更为复杂的挑战。
夏季限产、冬季限供的矛盾背后
——调峰储备能力严重不足的困局亟待破解
“夏天用不了,冬天不够用,容易造成夏季限产、冬季限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刘毅军指出,由于夏季需求疲软,供气企业只有通过压产、转售长期合同LNG资源等措施匹配市场需求,到冬季时保供压力就会更大。
两难困境,更加凸显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的短板:调峰储气设施建设不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
储气库是国外完成季节调峰的主要手段。类似蓄水池,实现天然气夏储冬用。但受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储气库建设滞后。截至2015年年底已建成储气库18座,有效工作气量仅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远低于国际16%的平均水平。
在这个约束条件下,我国供气企业为保障平稳安全供气,采用LNG、气田增产等调峰,并压减用户用气量。随着天然气市场不断扩大,这种被动调峰模式难以持续。
就气田增产来看。我国境内适合调峰的优质气田少,在役气田多年来因超强度开采和放大压差提产调峰,已造成出水加大、出砂加剧等情况,有的气井甚至水淹停产,给科学开发气田和安全平稳供气造成重大隐患。
就压减用户来看。中国石油作为国内最大供气企业,每到用气高峰期,都会按照“压内保外”“压工保民”原则,压缩集团自身及部分化工用户用气量,近两年来年均压缩近100亿立方米。然而,这种方式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首先,冬季可中断、可调节用户用气比例下降。天然气发电、化肥、化工、LNG工厂等行业是以往冬季压减市场配合调峰的主要领域,但近两年均处于低负荷运行,利用市场手段平衡供需的能力降低。
其次,压减用户用气量不利于市场培育。业内专家指出:“如果淡季用市场化手段促销,冬季用行政性命令压减,就好比让人夏天穿棉衣、冬天穿衬衣,对培育天然气市场而言是不可持续的。”
记者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很多下游企业将保供能力作为选择气源的首要因素。无锡华润燃气公司市场发展总监丁旭明说:“谁保供能力强,谁价格有优势,我们就倾向谁。价格还是放在第二位,最主要的还是冬季保供能力。”
无论是从市场培育的角度,还是从冬季用气安全的角度,加快调峰储气设施建设,实现更加科学的保供方式,已成为我国天然气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压内保外”与“压工保民”的两难背后
——市场和政策如何实现同频共振
如何实现更加科学的保供?迫切需要用好政策和市场两手合力,提升天然气产业内在的发展能力。
价格是调节需求“看不见的手”。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不断提速,在今冬保供战役即将全面打响之际,价改再次迈出关键一步——调峰气价出台。
日前,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明确储气设施相关价格政策的通知》中指出,今后我国的天然气储气服务价格、储气设施天然气购销价格将由市场自发形成,鼓励各方投资建设储气设施,增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明确储气设施价格市场化政策,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投资建设储气设施的积极性,提高冬季市场保障能力,又有利于引导下游企业降低冬季不合理用气需求,确保供气安全。
“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天然气价格结构和水平设计的出发点是用户的承受能力,不能很好地反映天然气供需特点及其经济规律。”刘毅军分析说,“天然气价改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市场化,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和用户的需求量、用气特性及不同的用气季节或时间区间调整价格,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平衡供需的目的。”
在完善气价的同时,亟须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天然气发电,进一步完善用气结构。未来随着我国天然气采暖、工业“煤改气”等负荷的增加,我国调峰需求日益加大,发展气电可平抑用气波动,对上游生产、管网运行、用户保供等具有积极作用。国外经验显示,美国大量发展气电将用气峰谷差从2.3倍压减至1.7倍,俄罗斯峰谷差从4.8倍压减至3.3倍,日本峰谷差从1.9倍压减至1.4倍。
天然气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稳定供应是第一要务。面对新形势,迫切需要政企联合,加强研究,认清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规律,完善天然气价格体系,实行天然气差别价格,合理规划资源,保障供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