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全球石油市场 进入“新常态”

tt

供需变化致本轮油价暴跌或加剧经济复苏困境。

一、概述:此轮暴跌政经影响深远

国际原油价格最近几年一直波动较大。自2008年经济危机从7月高点跌落后,三年内重新回到100美元以上。而在2014年6月突然开始大幅快速下跌,不到1年半的时间内,从108美元/桶跌破30美元/桶,创下12年新低。

不同以往,地缘政治的紧张冲突也未能扭转此次油价大跌的颓势。过去两年IS(伊斯兰国)威胁持续扩大,叙利亚内战不断发酵,乌克兰危机僵持不决,2016年初沙特和伊朗发生外交、暴力冲突直至断交,都没能改变油价的持续跌势。

而为了维持本国的市场配额,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在是否减产问题上也缺乏合作意愿,使得达成减产协议的希望非常渺茫。在“竞争性增产”的恶性循环下,全球原油库存已升至10年来的最高水平。

回顾历史上的石油危机可以发现,石油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是地区危机和局部战争的源头,油价的涨幅更与地缘政治风险息息相关。

1973年,阿以冲突致使阿拉伯国家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石油制裁。OPEC的10个成员国宣布对输往美国的石油实行禁运,并将基准原油价格从3美元/桶提高到12美元/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西方国家随之建立国际能源署(IEA)通过协调消费市场和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来应对。

1986年,为了重新抢回失去的市场,沙特决定增产石油,造成油价继续暴跌。整个20世纪80年代,虽然受到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影响,油价有小幅回升,但由于全球石油产量的持续增加,石油价格处于下降的大趋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亚洲这一主要石油消费区的石油需求下降,而OPEC此前错估需求,不仅没有限产,反而把日产限额从2503万桶提高到2750万桶,直接导致了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

2001年“9•11”恐怖袭击重创了国际航空运输业,美国经济受到打击,油价经历了短暂下跌。但进入2002年后,美国、亚洲经济稳步增长,石油需求提高,从此石油开启了黄金时代。

自2003年开始,国际油价以每年平均每桶10美元的涨幅递增。到2007年,油价年平均值已达到70多美元/桶。2008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从91美元/桶狂飙至147.27美元/桶,经历了石油期市有史以来的最高点。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破灭,仅仅几个月内油价便跌至36美元/桶以下。

本轮油价暴跌有两个特点:

首先,石油供应过剩是决定因素。由于持续增加的页岩油产量,美国最终在2015年底解除了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尽管短期内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有限,但仍带来更加丰裕的国际石油供应,给其他产油国带来压力。此外,联合国在2015年底发布的《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仅为2.9%,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全球原油供应预计将在未来数年内持续处于过剩。

其次,油气中心出现多元格局。过去几十年来,OPEC在世界原油市场的份额持续减少,非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持续增加。页岩油气的巨大成功,让美国在短时间内同时具备对外出口液化天然气(LNG)和原油的潜力。同期,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的石油产量也不断攀升,削弱了一直以来充当世界石油供应主力和油价调节阀的OPEC对全球原油产量的调节能力。

石油是全球贸易金额最大的商品,也是最具有战略和政治意义的资源。油价持续剧烈下跌必然会对全球经济、政治带来深远的影响。

首先,此次油价下跌到目前为止对世界经济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却可能加剧世界经济复苏的困境。通常,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油价下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拉动经济的增长。根据世界银行估算,油价每下跌30%,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0.5%。但油价下跌对产油国的影响却是负面的。据统计,原油价格每下降10%,这些国家的GDP增速将大幅回落0.8~2.5个百分点,同时还导致原油出口国财政收入下降、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并直接影响持续了几十年的石油美元体系。

其次,能源地缘政治和能源治理体系受到冲击。在原油供给过剩的时期,产油国之间形成竞争对立关系,减产成为“零和游戏”。随着OPEC对原油产量影响减弱,以及产油国之间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各自增产以保持市场份额成为了产油国无奈的选择,进一步加剧了油价的下跌。同时,油价暴跌已经给一些产油成本高或财政实力薄弱的产油国造成了经济和财政困难,导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可能成为引爆地缘政治冲突或是地区性问题的导火索。另一方面,OECD国家也不再是石油需求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在国际能源治理体系中没有发言权和代表权的新兴国家在过去十年成为推高石油需求的主要动力。

最后,技术进步发挥了更加重要的力量。除了技术进步降低了传统油气公司在原油勘探和生产运营环节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和竞争力外,高油价刺激的新技术带来了非常规石油开采技术的突破,增加了大量的非常规石油供应。页岩油技术革命带来的快速增长的产量动摇了油价长期以来保持平衡的基础,也促使石油行业进行更深度的整合。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飞速发展的技术也将逐步加大对石油需求的替代,从而进一步平抑长期油价的回升。

二、供需变化导致本轮油价暴跌

供需变化导致了此轮油价暴跌。具体包括原油产量持续增长和多元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原油需求增长乏力。

供给方面,原油产量持续增长和多元化。

2004年,由于一系列地缘政治事件的冲击,加上卡特里娜飓风对墨西哥湾的侵袭,全球石油供应不断收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需求上升。国际油价一路飙升,2008年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峰值。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放缓甚至陷入衰退,全球石油需求锐减,供应也触及十年低位。但2009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石油供给出现复苏:OPEC国家总体供给稳定,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非OPEC国家产量增长迅速。

近年来,OPEC石油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总体下降趋势并不明显。

在此次石油暴跌中,沙特坚持不减产。这一方面缘于20世纪80年代油价下跌时,沙特单方面减产的惨痛历史教训。另一方面,“弃价保市”也是在世界能源市场再平衡的新格局下,沙特面对来自美国、俄罗斯等非OPEC成员国的挑战所做出的政策决定。此外,OPEC和其他主要产油国在2016年3月“冻产”的最终谈判破裂,6月的常规工作会议上也未能取得任何进展。沙特在短期内不太可能采取任何减产的措施。

利比亚产量尚未恢复,波动风险大,主要存在国内政治和安全风险。美国《油气杂志》预计2015年利比亚的石油产量降幅将超过13%至40.7万桶/天,不及2011年利比亚内战前日产高峰期时的1/4。

伊拉克原油产量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客观上加剧了原油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伊拉克2015年的原油日均产出跳增近50万桶或13%,是全球石油供应增长最快的地区。2015年12月伊拉克原油产量触及每日413万桶的纪录高位,而该国在2016年将继续推进增产计划。

随着其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委内瑞拉原油产量近年来持续下滑,国际油价跳水又加剧了委内瑞拉的经济危机:外汇短缺、物资匮乏、货币贬值,2015年通胀率高达150%。委内瑞拉国内老化而复杂的油田持续投资不足,石油生产乏力,产量不断下滑。

伊朗坐拥全球第四位的原油储量,但由于多年受到经济制裁,原油产量一直在低位徘徊。2015年7月,伊朗核协议达成,重回国际市场。今年1月欧盟和美国宣布解除对伊朗相关经济和金融制裁。中石油预测,今年底将增长40万~100万桶/日。低成本的伊朗原油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抑制油价回升,加剧产油国间的市场竞争。

与此同时,非OPEC国家供给增长显著。美国页岩油和加拿大油砂产量的不断增长,是近年来非OPEC石油供给增长的主要动力。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由于页岩油开采的爆发性增长,美国石油日产量短短几年间从2008年的500万桶上升至2015年的超过900万桶,增加80%。2015年12月,美国国会宣布解除长达四十年之久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国重新进入原油出口市场。由于技术进步,单井产量提高,美国的原油产量缓慢增加。直到2016年第一季度美国的页岩油产量才出现下降,持续低油价终于开始影响到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的生产决定。

2010年以来,随着油砂油开采的增加,加拿大原油产量一直不断增长。2014年,加拿大原油产量增至427.8万桶/日,较经济危机前增长了近35%。但随着油价下降,2015年加拿大原油产量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2016年2月EIA发布报告预测,2017年加拿大的原油日产量升至480万桶,较2015年水平增长7%。

全球最大产油国之一的俄罗斯产量稳中有增。数据显示,俄罗斯近期原油产量达到了苏联解体后的纪录高位1086万桶/日。但是随着乌克兰危机和油价的持续低迷,俄罗斯经济的前景并不乐观,加上欧美对其油气行业的金融和技术制裁,俄罗斯急需国际资金和技术来帮助其陈旧的石油工业维持和提高产量。

巴西产量有所回升。2007年,巴西在其东南部海域发现了深海巨型盐下油田,并陆续发现一系列盐下油田,促进了巴西石油储量的快速增长。但其趋势存在不确定性。巴西最大的石油企业,同时也是拉美地区最重要的国有石油公司——巴西石油受石油贪腐案、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大幅贬值等因素影响,负债状况不断恶化,已成为全球负债最高的大型石油公司。

需求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原油需求增长乏力。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石油需求量趋于稳定,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中国家。新兴市场石油需求2014年达到4702万桶/日。

作为石油主要消费国的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和全球范围内经济复苏乏力,加之全球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能源,两因素共同导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在2010年后不断下降。这从几个主要需求国的需求变化中可见一斑。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违约,引起全面金融危机,石油需求两年锐减190万桶/日。此后,美国经济在大量的经济稳定和刺激政策中企稳回升,其国内页岩油产业的繁荣直接带来国内石油需求,石油需求于2010年实现2%的增长,其后一直保持在1850万~1910万桶/日。美国需求稳定还缘于美国主动降低石油消费的努力。美国政府持续提高燃油经济性标准,十年来美国车用燃油效率提高了9.7%,年均行车公里数下降了8.9%,使用替代燃料的电动车和生物柴油车逐年增长。美国取暖和发电用油也不断被廉价的天然气替代。2015年8月公布的《清洁电力计划》最终方案,要求美国发电企业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32%。综上,美国的石油需求预计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甚至逐渐小幅下降。

欧盟的石油需求在短期内也很可能继续下滑。2009年后的五年里,欧洲问题不断。恐怖袭击、日益发酵的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威胁使得欧盟的经济和政治形势越发混乱。此外,欧盟一直是低碳发展的倡导者。2015年,欧盟提出到203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40%的自主贡献(INDC)目标。

日本的情况亦十分雷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已达20多年。长期经济疲弱使得日本石油需求自2000年以来不断下跌至2014年的430万桶/日。同时由于资源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威胁,日本对于开发新能源减少石油消费有迫切的需求。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已经在日本新车销售中超过了常规汽油车。日本在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发展上的努力将继续拉低日本的石油需求。

中国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经历了较快的经济增长。201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1106万桶/日,占全球石油总需求12.4%,并在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然而,中国经济增长在2014年后不断放缓。产能过剩、老龄化与结构调整对高能耗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中国石油需求增速逐步下滑,2014年为4%,但仍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印度的情况略有不同。目前印度是位居美国、中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石油消费国。印度未来经济的发展将提升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并推动其工业化,因此石油需求仍然有很大的提高潜力。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12至2040年间印度石油消费量将以3%的世界最快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并将在2025年超越日本。同时,EIA还预测202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

除了石油需求,各国亦有各自的石油战略和商业储备变化趋势。

美国的石油储存分为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但由于供应过剩,目前企业的商业石油储存远远超过战略储存。到2016年3月,美国的石油储存已经超过2.4亿吨,超过300天的进口量,其中战略储存约占1/3,商业储存占2/3。从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2月,美国石油总储存量呈现上升趋势,增幅为15.62%。目前美国原油库存已激增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未来美国石油总储存量仍将持续上升。

日本的石油储存分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储存、法定企业储存和企业商业储存。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有关法律就规定了企业的石油储存义务。1974年日本加入IEA,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存。日本石油的总储量中,原油储存占80%以上。日本的石油储存量比较平稳,但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石油总储存量呈现下降趋势。

欧洲国家的石油储存量自2008年以来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从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2月呈现上升趋势,增幅达到9.44%。未来OECD欧洲国家的石油储存量会继续上升,石油产品储存增长更明显。

2014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战略石油储存规模。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在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储备原油1243万吨,相当于大约9100万桶。截至2015年年中,国内共建成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2860万立方米。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库容,储备原油约为2610万吨(约1.91亿桶)。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估计,中国希望到2020年建设完成可以容纳至多5亿桶石油的储备设施。除了国家战略储备外,中国企业也一直在建立商业库存,以对冲油价波动的风险。美国能源信息署认为,中国大型国有控股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容量在2.5亿至4亿桶之间。

在经济危机8年后全球经济仍然复苏缓慢,而脆弱性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可能产生的短期剧烈金融和经济动荡,各国央行争相采取经济刺激政策,试图延缓并减轻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冲击,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被不断推高,进而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在危机中暴露出的金融系统危机激发了各国更严格的监管政策,金融机构被迫缩减信贷规模、降低杠杆。

在企业层面,由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促使非金融机构减少长期投资。这些短期正确的决策却将在长期影响经济增长潜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下,未来石油需求增长恐怕将更加缺乏动力。

基于此,IEA预测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20年以前以1.2%的年增速增长,显著低于之前的预测。

——本轮油价波动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些其他的因素可能会抵消油价下跌带来的正面作用,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会有很大负面影响,包括全球实际需求的放缓,油价下跌可能造成的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三、技术进步如何影响油价

2014年至今油价断崖式下跌的核心原因是技术突破引起的短期市场供需失衡。短期来讲,页岩油技术革命和快速增长的产量动摇了油价长期以来保持供需动态平衡的基础,非传统油气开采技术所带来的新增产量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全球第四大产油国。图1中的曲线显示的是美国七大页岩油生产基地单位油井每日的产油量。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单位钻井的生产率从271桶/日/井升至494桶/日/井,增幅达到82.3%。

从历史来看,油价一直具有长周期波动的特点,在高油价期间石油公司通常会加大技术投资,开拓新的油田,提高产量;而在低油价时期,石油公司的油气投资放缓或削减,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持竞争力。

在下游消费领域——政府持续推动提高的燃油标准,强制要求汽车厂商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降低对石油的消耗。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化石能源替代技术的长足进步,正改变全球能源结构,并将深远影响全球对石油的需求。

长期来看,无论是传统石油生产商还是页岩油生产商,都会得益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全球石油行业上游勘探开发成本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新技术也使石油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加强石油采收率技术、先进地震成像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使得原油增产和降本成为现实。

在石油消费的主要领域——交通运输部门,低油价对石油需求的刺激效应很大程度上被机动车燃油效率持续的技术进步所抵消。由于高油价和政府推动的燃油经济性指标提高,汽车生产商积极投入研发燃油效率更高和使用替代燃料的汽车。目前全球75%的新售车辆都受到各国政府燃料效率或经济性标准的约束。

此外,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发电、供热等领域的进步,也冲击了石油的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油价下行的压力。当前,新能源汽车仍大量依赖政府补助和政策导向才有能力与传统燃料汽车竞争,但电池技术的进步将使得新能源车的经济性和用户体验逐渐可与传统内燃机车抗衡。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也在帮助电动汽车更快超越传统汽车。此外,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盟、日本等发达地区,都在致力于开发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21世纪合成生物技术的兴起提升了生物柴油的品质和产量,这使得生物柴油在航空航海等行业对石油需求的替代效应也日益明显。

四、低油价的影响

这一轮油价暴跌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低油价将对全球消费构成支撑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低油价对于经济的具体影响还取决于低油价持续的时间与相关政府的能源价格政策。

2.低油价正在推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的通胀水平,从而增加这些地区和国家的通缩风险,特别是对一些名义利率处于极低利率的地区和国家,继而推升实际利率,对总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

3.一些国家对于价格的管制政策可能限制油价下跌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另外在一些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原油生产的国家,低油价带来的财政压力反而会推高这些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从而对消费造成负面影响。

4.低油价正对一些产油国的政治稳定构成重要影响。这些国家由强权政府掌控,通过石油收入提供的高福利和高补贴来换取民众支持。这些国家的政治局面正面临油价下跌的巨大冲击,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地缘政治危机事件。

5.低油价降低了一些原油出口国主权债务的安全性,另外由能源生产商发行的高收益债券正遭受重创,不过还未看到由此引发全球性危机的证据。

6.短期内低油价将会影响投资者对于能源行业的热情,并且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对全球经济的整体影响

通常来说,较低的油价会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正面的影响。根据IMF的测算,以2014年8月的油价为基准,如果2015年油价下跌40%,并将在之后逐步回升且在2020年达到基准价格的80%,那么在油价下跌作用充分传导的前提下可以提高2015和2016年全球GDP增速超过0.7个百分点。其后正面作用虽然递减,但仍维持在0.6个百分点之上。

然而,一些其他的因素可能会抵消油价下跌带来的正面作用,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会有很大负面影响,包括全球实际需求的放缓,油价下跌可能造成的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低油价带来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增长被用来偿还债务而非消费,低油价导致能源行业债务违约率提升并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以及政府完全独享低油价带来的红利等。

IMF认为此轮油价下跌中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下面几个因素:石油供给的增加;全球需求的减少;改善的能源效率以及主要石油出口国财政和金融压力加剧。

石油供给增加所驱动的油价下跌,能够在2016年和2017年带来1%的全球GDP增长;其后正面作用虽然递减,但仍维持在0.75%之上。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所受到影响有很大不同。发达经济体对油价下跌红利传导充分且对出口石油产业依赖度低,在未来五年都能享受到供应增加带来的超过1%的GDP增长。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对油价下跌红利传导不充分且对出口石油产业的依赖度较高,享受到的GDP增长显著低于1%。而随着时间推移,到2021年低油价对经济的正面影响可能会递减到零。

而另一方面,全球需求的减少会对经济的增长有更明显的负面作用。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将完全抵消低油价带来的正面影响,将全球的GDP增长从比2021年基准线增加0.75个百分点拉低为下降约3个百分点,而其中新兴国家受到的影响最明显(下降约5%),远大于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下降约1%)。

与之相比,发达国家能源效率的提升对全球GDP增长影响很小。此外,由于主要石油进口国财政和金融压力加剧,公共消费和投资将被削减且主权债的风险溢价将在2016年和2017年上升100个基点。这将导致2016年和2017年全球GDP增长再下降大约0.25%,其影响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经济体。

(二)对主要产油国的影响及其可能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

考虑到石油生产国普遍以石油收入支持其经济预算和补贴公共福利,实际的财政预算平衡油价常常远高于石油的生产成本,而且国家之间的差异较大。

经济学人旗下EIU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主要产油国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比较,并跟踪了低油价以来过去两年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则是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委内瑞拉。

染上“荷兰病”的俄罗斯: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荷兰病”的基本特征。2013年,能源占俄罗斯GDP的25%,占其出口的70%和联邦收入的50%。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俄与美欧关系迅速恶化。美国对俄罗斯个人和企业开展了多轮制裁,尤其是对油气相关的金融和技术实施的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显著影响。随着油价一路下滑,俄罗斯能源经济命脉遭受重创。2014年实际GDP仅增长0.6%,而2015年实际GDP出现负增长,IMF预计2016年俄罗斯实际GDP增长率将为-0.6%。

与此同时,2014年俄罗斯通胀率为11.4%,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高水平,而到了2015年12月,通胀率水平已经高达12.9%。滞涨的局面已经形成。俄罗斯政府面临艰难抉择,一方面需要控制财政支出,而另一方面却需要更多的支出来帮助受通胀影响的弱势群体渡过难关。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后获得独立时就确立了“石油立国”的国策。通过积极开展“石油外交”,联合国际财团修筑跨国石油输出管道,阿塞拜疆的石油工业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了中亚—里海地区的石油工业中心之一。阿塞拜疆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及国家出口总额的90%以上,都源于石油工业。

然而持续的低油价正对阿塞拜疆造成巨大冲击,其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货币大幅贬值。资金正在迅速撤离阿塞拜疆,该国在过去的一年内采取了多项政策应对资金流出,却收效甚微。阿塞拜疆正在寻求IMF和世界银行的援助。尽快寻找到经济增长动力、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和社会稳定是阿塞拜疆当局面临的艰巨的挑战。

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是OPEC成员,更是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的经济发展极度依赖于自然资源出口,石油收入占据了该国95%以上的外汇收入。委内瑞拉依靠巨额石油产业收入建立的政治格局正摇摇欲坠。2015年三季度委内瑞拉GDP同比下降7.1%,而全年通胀率则达到275%。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更糟。委内瑞拉经济在本轮油价下跌开始前就已亮起了红灯。政府为了维持玻利瓦尔任务(BolivarianMissions)而实行了一系列有关司法、减贫、教育、医疗方面的社会福利计划,造成政府财政开支无度;而另一方面,委内瑞拉央行近年来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国内的通胀。在本报告的撰写中,委内瑞拉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由于电力的极度短缺造成了委内瑞拉石油工业的供电不足,因而导致了石油的减产,这对于濒临崩溃的委内瑞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沙特:

沙特阿拉伯是2015年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也是OPEC的领头羊,其持有的超过300万桶/每天的闲置产能曾是欧佩克调控全球油价的利器。2010年至2014年沙特的石油收入约占政府财政收入的90%,以及贸易出口总额的85%;石油产业对沙特GDP的贡献达40%以上。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如何处理石油价格波动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一直是沙特政府的一大挑战。回顾历史,沙特曾经历三次油价下跌带来的收入骤减(1982~1986年、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沙特政府致力于建立强大的“财政缓冲”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低油价冲击。然而本轮持续的低油价无疑会进一步腐蚀沙特之前所建立起来的“财政缓冲”。

(三)低能源价格对全球金融稳定的影响

IMF认为,尽管石油进口国的支出倾向高于石油出口国,所以石油供给增加带动的油价下跌应提振全球需求,但石油下跌的速度和力度也可能威胁到金融稳定。我们具体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其潜在影响。

一是石油出口国和能源部门面临的信贷风险。

低油价显然已使主要石油出口国经济如履薄冰。随着油价持续下跌,三大评级机构对主要产油国的最新主权债评级展望皆为负面,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曼和巴林这三个海湾国家(GCC)和俄罗斯、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特立尼达多巴哥和委内瑞拉等其他六个主要产油国。一旦其发生违约,可能使其债权人面临巨大损失。

低油价的冲击下,能源部门的融资环境也较2014年有显著恶化。从美国杠杆贷款量来看,2015年能源部门获得的贷款量较2014年萎缩了43%,从1068亿美元下跌至611亿美元,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从2014年的11.92%下滑至8.25%。另一方面,随着低油价的持续,2015年越来越多的能源产业企业申请破产保护。但鉴于目前能源行业债务整体规模相对于全球金融市场而言仍较小,还没有证据证明低油价带来的能源企业违约会造成全球性的危机。

二是主权财富基金回撤。

由于产油国一般都设有主权财富基金来管理出售石油的外汇收入,因此油气资源相关的主权财富基金占到全球总规模的一半以上,约为3万亿美元。2014年油价加速下跌,由于一部分产油国采用固定汇率制,就需动用大量的外储或主权财富基金的资金来稳定币值。从2014到2015年11月,挪威、沙特、俄罗斯等国的主权财富基金资产明显缩水。一旦由于主权基金规模发生变化而引发回撤,势必将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三是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

在过去10年,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迅猛,吸引了许多机构投资者,但随着石油价格的持续走低,迄今,WTI石油期货期权投机者的净头寸数量已从2014年6月高点478千手下跌了近60%。鉴于市场结构如此剧烈的变化,IMF担忧一波抛售或将考验银行处理交易的能力。

(四)对石油行业投资的抑制和对长期供应的影响

低油价对石油行业的投资具有抑制作用,而削减投资也会通过影响原油的长期供应能力反作用于油价。但由于传统石油上游勘探项目具有长周期的特点,这个反馈过程通常会有数年的滞后,不会立即显现,因此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油价的周期性波动。

2010年开始的油价暴涨催生了大量的资金进入原油投资领域。原油供应在高油价刺激下逐渐上升,加之页岩油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带来了充足的供应,国际原油市场悄然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而其中一些零星的地缘政治因素所带来的减产掩盖了供应持续上升的趋势。然而需求并没有相应快速增加,相反增长有所放缓,供求的失衡最终导致油价暴跌。IEA测算,2015年石油领域投资降幅超过20%。

美国页岩油投资受低油价的影响则有所不同。虽然包括美国的页岩油行业在内的非常规油气投资也受到了低油价的严重打击,但相比传统油气生产商,美国页岩油对油价变化的反应更为迅速。近期有能源界学者指出,美国页岩油将取代OPEC成为全球石油市场上新的机动生产商,通过调节产量来平衡全球石油供需关系。

(五)低油价对能源转型的影响

油价大跌对原油消费各部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正在发生的能源结构转型。在交通运输和石化工业等石油消费的主要部门,油价下跌刺激汽车消费,并鼓励购买传统汽车,抑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最近的低油价的环境下,中美消费者的购车偏好都出现了油耗上升的趋势。

在中国发电和供热等部门,由于石油所占的份额非常小且在持续衰减中,油价下跌并不直接带来影响。但国际油价下跌影响了与油价挂钩的天然气价格,而天然气在发电领域与可再生能源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总的来说,低油价将促进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化石能源需求的增加,对《巴黎协定》以后正处于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各国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第一财经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

甲基橙
石油圈认证作者
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长期聚焦国内外油气行业最新最有价值的行业动态,具有数十万字行业观察编译经验,如需获取油气行业分析相关资料,请联系甲基橙(QQ:1085652456;微信18202257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