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斯坦福大学John P.A.Ioannidis教授团队与Elsevier旗下Mendeley Data发布“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Scientists 2020)”,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石油勘探与开发》主编戴金星院士、编委会副主任贾承造院士、邹才能院士、编委张水昌教授荣登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年)。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基于Scopus数据库,使用:1)总引用量;2)Hirsch H-index;3)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Hm-index;4)单独作者;5)单独或者第一作者;6)单独、第一或者最后作者的文章引用量等六种关键因素指标打分评价。
考虑到不同子研究领域的差异,从全球近7百万科学家中,筛选出世界Top 2%的科学家,涵盖文、理、工学科,包括了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数据显示了每位科学家在其子学科内的综合引用指数排名。此评价数据提供了一个面向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的衡量指标,能够更客观、更真实的反映科学家的影响力。
《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主办,是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综合因子为:3.000。《石油勘探与开发》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界著名专业技术期刊,聘请权威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以促进石油勘探、开发科学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传播、交流最新石油科研信息为办刊目的,侧重于报道石油勘探地持、油藏工程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刊出论文注重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戴金星院士简介
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1935年3月19日生于浙江瑞安。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我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煤成气(烃)模式、煤成气的富集规律、气藏类型、天然气聚集带和聚集域、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从而为中国第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在研究中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特别是无机成因CO2气藏及烷烃气藏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代表作有《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和《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等。1987、1997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贾承造院士简介
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1948年生于甘肃兰州。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与矿产普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0年~198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获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2004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兼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贾承造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与盆地构造理论研究,对中国石油地质与盆地构造理论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业有重要贡献。他对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查明了盆地内部结构,确定了盆地类型,提出了特提斯构造带北缘盆地群及其富气的概念,并指出该盆地群从中亚卡拉库姆盆地向东到塔里木、柴达木盆地是一个统一的大气区,在世界上首次总结和建立了前陆冲断带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理论,有力地指导了库车拗陷天然气勘探,奠定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学与油气勘探理论的基础,为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和西气东输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他致力于中国石油勘探领域的研究,先后提出了陆上四大油气勘探领域理论,包括前陆冲断带、岩性地层油气藏、老区精细勘探及新区新领域等,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我国的油气勘探领域,有力地指导了我国陆上近年来的油气勘探。
邹才能院士简介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家,长期从事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科研与勘探工作。1963年9月生于重庆。1987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科研与勘探工作,创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 ,第一个发现北美以外更古老的页岩气层系和具工业价值的纳米孔隙,首创“人工油气藏”开发概念;论证了岩性地层油气成藏机理,建立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等沉积模式;阐明了古老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分布规律,构建“四古”成藏模式,推动了中国油气勘探战略转变与重大发现;研判世界能源发展大势,提出了“氢能中国”、中国“能源独立”等战略认识。
张水昌教授简介
196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石油地质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至今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现任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有机地球化学学组组长,亚非石油地球化学家理事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协会气体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在有机质富集机制、烃源岩发育环境和油气形成与演化方面取得系统性研究成果。先后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课题、“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深层及中新元古界油气资源形成保持机制与分布预测》项目负责人。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SCI他引4700多次,CSCD他引7000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2),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201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杰出成就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