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油价腰斩后的油气行业,经历了三年多低价格、低回报的“寒冬”。在油价暴涨暴跌的2018年却更加从容淡定,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不仅上游勘探成果喜讯频传、中外合作多点开花;中游管网改革也有实质推进,互联互通更进一步。而活力不断的下游市场也愈发规范,市场良性竞争令人欣喜。 2018年11月中国完成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66.3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2.8%。 油价腰斩后的油气行业,经历了三年多低价格、低回报的“寒冬”。在油价暴涨暴跌的2018年却更加从容淡定,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不仅上游勘探成果喜讯频传、中外合作多点开花;中游管网改革也有实质推进,互联互通更进一步。而活力不断的下游市场也愈发规范,市场良性竞争令人欣喜。 2018年,油气行业把对行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落到实处,行业逐步回暖。还望趁着这股“热乎劲”,改革继续落实开花。 01.上游 改革落地 捷报频传 2017年油气行业上游政策频出,特别是《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在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完善并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体制,实施勘查区块竞争出让和退出机制。 一年后,“言出必行”。 2018年伊始,新疆首次挂牌出让5个油气勘查区块探矿权,为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新疆参与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和机遇。 国内油气行业上游领域放开一直备受瞩目,也被视为整个油气行业改革中难度最大的板块。新疆地区此次成功出让油气区块,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地方国企等拥有开发实力的单位看到希望。 但业界对此次出让褒贬不一,特别是对企业的实力以及区块质量都存有疑问。无论如何,未来,随着油气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将进一步放开,引入更多社会主体进入油气上游已成大势所趋。 在改革的同时,我国油气进口量再创纪录,三桶油正不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成绩斐然。 也是在新疆这片西北边陲的土地上,不仅让人们看到改革带来的变化,“千亿战略能源”更是获得国家肯定。 2018年,中石油公司传来好消息,我国石油勘测队在新疆玛湖发现一个超大型砾岩油田,面积约为2800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探明储量达12.4亿吨,而全球可采储量超过6.85亿吨的超大型油田仅有42个。此次在新疆发现的就是罕见的超大型油田,这是我国继大庆油田之后发现的又一个超大型油田,同时这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砾岩油田。据专家保守估计,玛湖超大型油田的经济价值高达几千亿元,“聚宝盆”再现。 年末,塔里木盆地获得重大勘探突破,为“聚宝盆”再添一宝。中秋1井获高产工业气流,这是中国石油在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上部署的重点风险探井取得的重大突破,预示着中秋将有1千亿方级凝析气藏,为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和整体评价打开了突破口,又打开了一个新的油气富集区带。 而放眼南海,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也在2018年正式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不仅证明了我国南海深海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我国基本具备深水油气开发的能力,也意味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再次实现了质的跨越,基本掌握了一套适应深水复杂海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潜式生产平台总体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在今年进博会上,为加快我国油气的勘探和开采,增加我国的油气产量,中海油和中石油投入400亿美元巨资购买先进的设备和服务。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站得更稳、在全球能源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打基础。 保持行业活力,立足国内资源开发,对外合作同样重要。 一方面,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天然气改革“施工图”落地。虽然此文件不够创新且突破性不足,但既着眼于长远,又立足于现实;既从未来如何促进宏观产业持续发展,又从如何保证当前企业增产增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针对性和实操性都比较强的意见或政策建议。通过“建机制、促改革、抓落实”,对天然气当前发展以及未来长期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和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破解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有效解决天然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推动天然气持续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发布,将取消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积极进入中国石油行业。 引进来的同时更要“走出去”。 以亚马尔项目提前一年建成等为标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合作加速推进,硕果累累。 2018年,中国石油获阿布扎比两个海上油田区块权益;与阿布扎比国油达成全球最大地震勘探合同;ADGM(阿布扎比全球市场)与上交所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一带一路”交易所;首船亚马尔LNG经北极航道运抵江苏;中俄签署上游合作协议;中哈签署石油合同延期新协议; 中菲签署南海油气资源开发谅解备忘录等。 而作为老油田的代表,大庆油田深化改革“走出去”战略见成效。大庆油田大力实施海外战略,以中东、非洲、中亚为重点,高效推进海外资源开发,积极拓展技术服务市场,外部市场收入突破150亿元,“走出去”的格局初步形成。 合作就会有交易,上海原油期货成功上市交易交割因此备受关注。中国不仅是重要的原油消费大国,也是重要的原油生产大国。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又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石油产业链齐全,需要原油期货服务实体经济。 原油期货已逐步成为中国原油产业链相关企业规避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油气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期货制度的完善,参与者的分布会更广泛,也将更加均衡。 在常规油气成绩频出的同时,作为天然气重要支撑的非常规天然气也迎来提速发展。在新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国家扶持政策到位的条件下,预计2030年产量将超过1.3亿吨油当量,非常规油气资源将成为我国油气发展的重要战略接替。涪陵气田建成百亿立方米产能为行业带来鼓舞。 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主力军,“两桶油”并驾齐驱,将非常规油气引入发展新阶段。未来,非常规油气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吸引包括民营企业和国际油气企业的参与,形成企业间的联动。 02. 中游 改革可期 纵横互联 近年来我国油气行业快速发展,各方对于深化油气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意愿日益强烈、对公平开放的诉求越来越多。同时,我国正在全力推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工作,天然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平开放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 天然气行业快速发展以及冬季保供的现实紧迫性,离不开油气管网的发达和畅通。 2018年,“三桶油”管网互联互通成效显著。 作为国家发改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中石油大港油田滨海分输站与中石化LNG互联互通工程正式投运。同时,该分输站与中海油LNG互联互通工程也已完成置换。 互联互通项目全面建成后,将真正实现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管道互联、资源互通,增强资源调配灵活性,有效破解基础设施输送瓶颈,在保障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冬季供应中作用重大。 与此同时,我国首例跨境管道江底盾构完工,中俄天然气东线咽喉要道打通。为明年年底按期投产供气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供再添一份力量。 但即使目前实现了初步的互联互通,当前我国油气中游输配环节仍高度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手中,分别占到85%、8%和5%。而且在互联互通、成本监审、第三方开放等方面仍存在难题,是未来改革要啃的硬骨头。 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值得期待的方法,就是成立国家油气管网公司。这一年,油气管网改革路径浮现。 2018年过半之时,有媒体公开报道称,国家拟于今年底前推动“三桶油”拆分旗下管道资产,组建一家全新的国家级管网公司。 若国家管道公司成立,意味着涉及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关注度最高、实现难度最大的“网销分离”将向前迈出扎实的一大步,而这也正是整个油气行业需要优先解决的必答题。 组建“大一统”的国家油气管网公司,能够有效打破条块分割,统一调配资源,进而高效促进管道和储运设施的互联互通。但目前,成立国家管网公司还要面对所有权模式挑战、运营管理模式挑战和管网安全运营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油气管网改革,《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下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国家油气管网改革实质推进。 要实现基础设施对第三方公平开放,首先就得保证基础设施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油气管网设施利用效率,围绕这一目标落实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包括基础设施公平开放等责任主体,以及国家省市地区等相关工作任务等。 《办法》的出台为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强化对油气管网设施无歧视开放的监管。 新的一年,期待管网改革落地,为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翻开新篇章。 03.下游 改革深入 竞争激烈 近几年,天然气价格改革蹄疾步稳,效果逐渐凸显。 2018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方案,将居民用气由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实现居民与非居民用气基准门站价格水平相衔接。 这是我国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标志着我国天然气在门站价层面完全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机制。 但同时,如何理顺交叉补贴问题,不少地方还需理清,目前“补在哪里,补了多少”仍不清晰。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改革思路,天然气的气源和终端销售价最终都应由市场形成。此次在门站层面实现市场主导后,未来的改革就是在终端层面实现市场主导,同时建立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最终实现气源价格和终端销售价格完全放开。 那边天然气价格逐步放开,这边中央环保督察力度空前影响大,石油石化企业加快绿色发展;地炼违法失信专项治理开启;成品油消费税新规出台,促国内成品油市场规范发展,成品油产业链监管却在不断收紧。 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公安部、环保部等十部委印发《关于对炼油领域严重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内容涉及是否擅自开建扩建炼油装置、油品升级完成情况、已投用装置手续不全问题、安全环保税收和违法代售五个方面,直指当前炼油行业经营乱象。 不久之后,国家税务总局发布2018年一号公告《关于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下称《公告》),以解决成品油税收存在的诸多弊端,如成品油消费税征收范围不明确、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炼油企业偷税逃税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成品油市场的正常秩序。 《公告》的核心目的就是开具成品油发票时不能继续“变票”,成品油调和油品分类编码不得随意变更,这样每批成品油源头都可追溯,进一步强化了成品油生产和经销企业要在线上使用模块开具发票。 要想获得健康完善的市场环境,在收紧政策同时,还需要加快采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手段,建立我国成品油生产、储运及销售终端税收监管系统,对成品油进口、生产、储运、批发、零售、直销等各环节的企业实行强制登记注册制度,对系统内企业实现全流程税收监管。 遗存问题需要有力监管和健全的市场环境,随着更多大型炼化项目落地、外商投资加油站取消限制条款,未来竞争激烈的地炼市场同样需要。 随着北方大连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即将投产,以舟山、曹妃甸、长兴岛为代表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的快速布局,成品油作为其副产品,对山东地炼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一年,“老牌”山东地炼没有停止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制定“瘦身”计划,将通过扶大抑小,实现炼化产业规模化、一体化、规范化,以争取实现“新”换“旧”。 未来,我国炼油行业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增长将加速形成。无论如何,地炼都将通过整合发展,变企业单一优势为集团联合发展优势。通过加快推进地方炼油行业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生产清洁化、产品髙端化、企业园区化发展,增强地方炼油行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延伸阅读 国内消费将继续增加 中国天然气进口量持续增长 2018年以来,我国天然气进口量持续增长。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中国天然气累计进口8119.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3.8%;进口金额22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 2018年以来,全国天然气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20181~11月份,天然气产量143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速比不上天然气消费增速,是我国天然气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导致对外依存度增加,预计今年将超过40%。”中宇资讯分析师孙阳表示。 据金联创预测,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将达2783亿立方米,比2017年增长16.5%,保持两位数增速。虽然国内上游气田加大生产力度,但产量增速远不及消费增速,为避免”气荒”再现,以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为主的市场供应主体积极采购海外气源,天然气进口快速增长。 记者了解到,进口天然气分为气态进口和液态进口。气态天然气的运输依托于天然气管道的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并向国内输送天然气的主要是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缅天然气管道(边建设边通气)。中亚管道主要连接我国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这部分气源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受制于管道的原因,气量提升有限,今年气态天然气进口增速在23%上下。 “进口LNG依托船运,操作灵活,今年冬季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提前协商LNG船期,增加进口LNG保证冬季供暖。”孙阳表示。据中宇资讯LNG船期显示,2018年1~11月我国进口LNG总量为4731.27万吨,同比增长42%。进口LNG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卡塔尔等世界LNG主要出口国。”2017年我国进口LNG中有近四分之一来自现货贸易,2018年我国进口LNG增加,进口LNG到岸价格连续走高,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增加。”孙阳表示,2018年LNG到岸价格与以往不同,第二季度淡季价格反而一直上涨,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澳大利亚国内需求增加、对外出口减少催生国际LNG价格走高;另一方面,2017年冬季我国天然气需求爆发性增长,今年需求增速依旧不减,我国的需求促使LNG现货价格进一步走高。” 随着我国天然气管网的继续完善和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天然气消费将继续增加。”孙阳表示,到203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为5000亿~6000亿立方米,而国产气供给能力仅为2000亿立方米。中亚、中缅、中俄等进口管道供气能力为1580亿立方米;已建和在建LNG接收站能力为6940万吨,按80%负荷测算约为750亿立方米,合计供给能力43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我国仍有1200亿~170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需缺口,需加大LNG进口满足需求。 “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继续攀升,为确保进口天然气的稳定供应,我国的天然气进口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形成横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和东部海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多元化天然气进口通道。”金联创天然气高级分析师孙雪莲表示,目前已正常运营的包括西北中亚管线、西南中缅管线、东部进口LNG通道。未来,380亿立方米/年的中俄东线预计2019年10月投产;西线还处在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设计输送量300亿立方米/年。另外,卡塔尔新签的增量、亚马尔项目等进口LNG也将持续助力我国天然气进口供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