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中海油服全员降薪、石化油服推进减员,国内油服如何走出理性之路?

01

油服,冷冻来了

作者 | 大雨

 

12月24日,据中国石化报道,石化油服新任董事长刘中云要求石化油服持续压减管理层级、精简后勤辅助机构,降低生产运行费用;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推进减员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尽管未能直述其深涵,但字里行间仍然透露着来自冬天的“寒意”。

无独有偶,西北风吹劲,冷的不是石化油服一家。12月27日,据中海油内部消息透漏,中海油服内部已经发出全员降薪通知。据悉,中海油服拟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全员降薪。油服领导的压力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深夜时分,灯火通明的中海油服总部大厦就是最好的说明。中海油服领导以身作则,领导所在的机关员工降薪20%,一线员工降薪10%。

石化油服在“减员”,中海油服在“降薪”,此般无奈之举似乎正在诉说着一个残酷冰冷的现实,也倒映着整个油服行业的窘迫和困惑。

国内油服企业生存的冰与火 

这两年来,油服行业很“火”。油田工作量大幅上涨,钻机不足、订单满天飞,油服行业大爆发人尽皆知,油服已经从“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此外,更有全球著名能源研究机构RystadEnergy指出,油服业已迎来拐点,6年后,全球油服市场规模有望回到2014年水平,达到9200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6年油服市场规模年均增长将达到近20%。

尽管油服行业“火”的一塌糊涂,但国内油服企业依然难为,甚至举步维艰。以石化油服为例,至今还在为取消“ST”而挣扎。因为,国内油服企业外部环境依然“冰冷”。

众所周知,大型油服公司虽以“技术”美名天下,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资产公司,可谓是典型的“负重前行”。海上钻井平台、旋转导向仪器等诸多高端服务设备动辄以亿计数,少则成百上千万。如此重型资产一旦闲置在家,便成为压在油服公司身上的一座大山。

此外,油服行业并非全面回暖,部分领域依然处于低谷。据斯伦贝谢最新财报显示,当前压裂和钻井部门是营收的主力,贡献大部分营业收益。反观斯伦贝谢其他部门,无论是业务量和是收益额都在萎缩。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哈里伯顿和BHGE身上。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导致有的设备供应不足,也有设备闲置率过高。

最重要的是,油服服务价格被严重挤压。君不见,服务价格长期低,油服艰辛无人知。中海油服半年报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内油服整体服务价格未得到恢复”。有业内人士指出,服务价格上不来,有的油服公司在做赔本的买卖,业务量越大,亏损越多。

一边是堆积如山业务量的“火”,一边是低至冰点的服务价格。云泥之别的差距,让国内油服企业如何从容自处。

油服企业需理性选择 

纵观全球各大油服企业,无一例外不是全产业链型公司。在石油行业未达到全面复苏之际,是“多点开花”还是“一枝独秀”,“鱼和熊掌”该如何选择值得油服企业反思。

威德福用行动告诉我们,油服企业是时候做减法了。

由于自身结构的臃肿庞大,导致威德福在油价低迷时期严重亏损,资金漏洞高达70亿美金。威德福CEO Krishna Shivram在上任之初便看出症结所在,遂给公司制定了一个简单时效的发展战略,要让威德福成为一家“身材苗条型”公司(leaner and meaner)。事实上,近两年来威德福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迈进,无论是人员总量还是资产结构,威德福都在大量的“减”瘦。尽管未能摆脱困境,但效果斐然。根据威德福发布的2018财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19.09%。

事实上,斯伦贝谢也在尝试做减法,“剥离”非主流业务。今年,该公司宣布退出海上及陆地地震采集市场,并将旗下WesternGeco产品系列转型为一项轻资产业务。

有的油服企业也在做加法。据中石油报道,在当前市场空间扩大预期和服务保障需求下,目前国内油服市场已经出现增加投资、扩充产能的趋势。国内民企杰瑞集团、石化机械、宏华集团等油服装备企业加大了投入,中油测井更是大幅购买现金旋转导向仪器。

工作量大增,油服顺势扩能容易,但在油服景气长周期中如何保持理性并非易事。当前,国内油服企业需要理性选择,避免投资扎堆,防止今天的投资变成为明天的负担,警惕重回“堆设备”的老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

大雨
石油圈认证作者
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钻井专业。混迹于石油行业多年,偶有灵感发点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