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专注油气领域
与独立思考者同行

中国石油炼化企业探寻创效金钥匙

    编者按     目前中国很多化工产品还依赖进口,如聚丙烯行业。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石油聚焦高质量发展,五年前设立了聚丙烯重大科技专项,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探寻创效金钥匙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国家对于水污染的治理加快,对城市排水设施的投资迅速增长,今后20年内我国将进入建设排水管网的高潮,为塑料埋地排水管创造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大庆炼化等企业依托国内市场,瞄准国外市场,不断延伸“化尾”价值链,成为中国石油首家研发生产高模量聚丙烯缠绕管专用料H2483新产品的企业。化工销售企业等也全力配合,西北化工销售积极打造“金桥”畅通工程,增强“产销研”一体化协同效应,助力炼化生产企业实现产品结构调整、资源优化和提升生产效益。东北化工销售公司为了确保丙烯及时出厂,护航企业平稳生产,为被列为国家石化产业发展和第二轮振兴东北计划的第一个石化项目——辽阳石化俄油加工优化增效改造项目的丙烯打开了绿色通道……       企业点击     大庆炼化延伸“化尾”价值链       “产品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要走精品路线,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增强企业创效能力。”9月20日,大庆炼化公司聚丙烯厂副厂长李阳在早会上说。截至9月底,大庆炼化累计生产聚丙烯产品30.8万吨,其中,PA14D和PA14D-2两个产品已完成年产量的73.42%,单耗1.003吨/吨,综合能耗132.44千克标油/吨,均低于计划值。       精细出精品。大庆炼化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打造品牌新优势,将发展定位聚焦在生产精品上。对各项生产参数、指标,能耗、物耗,做到全过程管控无盲区,异常数据坚决查明原因,形成日统计、周分析、月研讨。每周对两套装置生产情况、操作平稳率、巡检情况、产品质量合格率进行通报,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根源,明确问题措施,紧盯进展情况。今年以来,干部员工共发现整改各类隐患问题23项,5项隐患问题整改获得公司重大隐患治理奖励。正是由于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产品质量和性能得到不断提升,巩固市场地位。针对二套聚丙烯装置生产的PA14D-2产品加工性能好、无毒、耐腐蚀、耐热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加强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找出预防和解决办法,并对质量敏感环节安排专人进行重点关注。同时研发检测中心增加化验分析频次,加强产品全过程跟踪,任何一个批次的产品都能追溯到日期、班次、人员,产品优级品率保持100%。产品加工线速度、产成品静液压等实现了管材指标新突破。       高端有特色。为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技术人员从原料管理入手,对原料丙烯、乙烯、氢气质量管理和装置内原料精制系统运行细化管理,通过不断的化验分析,收集整理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查找出每种原料成分变化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生产中强化专人负责制,每项数据、每台设备都有人监管。技术人员每天检查工艺操作参数和各项生产指标有无偏离和异常。以高质量产品牢牢站稳市场,PA14D、PPB4228、HP500P产品相继走出国门。同时,以特色产品快速抢占市场。国内聚丙烯流延膜专用料研发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国外同类型产品,聚丙烯厂将目标锁定在高附加值流延膜料上。根据市场调研,技术人员研发生产了系列产品RP210MD电晕层专用料,产品在下游厂家使用后,产品加工线速度、产品膜面情况良好,成品膜的拉伸强度和延伸率均优于同类对标产品。       降本加创新。生产中,大庆炼化聚丙烯厂抓住优化提升主线,攻克难关,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加强工艺技术优化,合理调整产品品种,减少协议品产量;通过优化装置运行参数调整,降低原料单耗;通过不断摸索比对,逐步进行催化剂国产掺混,降低进口剂用量;通过加大自修、内修力度,降低设备修理费用。抓住降本增效关键控制点,瞄准降低装置能耗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吨产品耗蒸汽量;根据负荷调整循环水的用量,降低吨产品循环水量;严格控制风机的空运时间,有效降低吨产品用电量。目前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而面对聚丙烯行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聚丙烯厂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一套聚丙烯装置5月份成功研发生产了高模量聚丙烯缠绕管专用料H2483新产品,成为中国石油首家研发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同时,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发现,近年全球无纺布的需求量以每年约6%的速度增长,而未来两年是关键增长期。6月份二套装置又成功研发生产了高端纤维专用料HP561S新产品,不断拓宽公司聚丙烯产品领域,提升了创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西北化工销售搭建畅通“金桥”       西北化工销售积极打造“产销研”一体化协同作战的“金桥”畅通工程,助力生产企业实现增收增效增值。截至目前,这个公司今年累计实现产品销量250万吨,产品直销率61.5%,吨产品运杂费同比下降17.6%,节省费用2510万元。合成橡胶直销率连续9个月获得A级水平。       建信息沟通“金桥”,强化“产销研”协同优势。这个公司积极发挥销售“雷达”作用,通过参加“产销研”生产经营会、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共享市场信息,将客户需求作为生产调度令和研发指挥棒,引领生产企业的负荷随着市场变、生产围着效益转。“产销研”三方还随时共同调研走访市场,开展蹲点技术服务,听取产品性能改进建议,协同处理客户加工应用难题,分析解决客户质量投诉等,共同打造中国石油昆仑品牌。       建产品创新“金桥”,为生产企业增添新动能。这个公司大力推进“产销研”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迭代升级上的深度融合,牵头联合生产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试产……兰州石化L5050产品在地暖生产、铬系树脂在背心袋和大中空容器领域的加工性能得到下游用户的肯定,销量稳定增加。热灌装聚丙烯专用料RPB10I通过饮料瓶食品安全检测,具备进一步推广条件。丁苯橡胶SBR1723连续三年实现固特异工厂化采购。独山子茂金属聚乙烯两个牌号在食品包装膜、重包装膜领域初步形成对国外同牌号产品的替代抗衡。       建产业链延伸“金桥”,助力做大做强化工业务。通过评估产业接续需求,牵线引进知名企业在西北建厂,提升生产企业区内市场份额,节省外运费用。无锡兴达集团在新疆投资的泡塑工厂,可就地消化独山子近三分之一的苯乙烯商品量。今年,围绕兰州石化乙苯改造项目,无锡兴达在兰州建设16万吨EPS的项目计划也正式启动。独山子加工轻烃炼油和乙烯优化调整项目可为乌石化PX生产提供充足原料。明年即将投产的新疆中泰化学库尔勒百万吨PTA项目,可大幅缩短乌石化PX的销售半径。       建拓销增效“金桥”,厚植统销模式的专业化优势。这个公司积极发挥销售企业创效“临门一脚”作用,大力推进销售贸易一体化,为生产企业增产增效创造条件。橡塑产品有9个牌号的销售均价和17个牌号的买断均价在6个大区公司中排名第一。以贸易方式向兰州石化供应液碱、盐酸,向宁夏、庆阳石化供应MTBE,相较以往价格更低,为生产企业降低成本。采购甲苯,同兰州石化浓硝酸形成供应整体方案销售给805厂,实现生产企业和下游终端客户双赢。从长庆石化采购丙烯互供给庆阳石化,提高后者生产负荷。玉门炼厂的聚丙烯粉料、硫黄和石油苯实现统销,为企业增加效益。代理销售新疆天利高新公司的苯乙烯和兰德公司的己二酸、尿素、白油等产品,做大公司体量。今年贸易扩销量已达14.8万吨。       建安全高效的运输“金桥”,实现保后路降成本。今年在独山子苯乙烯装车栈桥改造、铁路停装的两个月期间,提前组织清罐发运,增加疆内直供客户接货量,启动公路运输预案,保证生产装置正常运转。协助兰州石化开通聚丙烯厂专用线,实现铁路直发,减少河口南站公路分流量,为企业节省运输费用。打通乌石化PX在山东岚山港的公路自提流程,与海运相比,每吨可节省运费和港口杂费近40元。大区外调运输力保100%铁路比例,增加“门到门”直发比例,充分利用企业库存放产品,SBS按吨位计费以及兰州石化塑料吨包装实现11个到站运费下浮,全面启用棚车电子防盗锁等措施实现运输业务降本增效。       丙烯销售进行时       “从没有过这么大的压力!从没承担过这么大的责任!”中国石油东北化工销售公司销售三处处长吕海利,面对电脑显示屏上ERP系统中丙烯产品的一个个订单,凝重地告诉记者。       被列为国家第二轮振兴东北计划的辽阳石化俄油加工优化增效改造项目于9月20日开车成功后,每天需出厂丙烯630余吨,以往每日出厂仅有300多吨。具有20多年销售经验的东北化工销售业务员杨绍东介绍:“辽阳石化丙烯产品在销售中遇到两大困难:一是仓储能力低,必须保证产品连续出厂。二是丙烯常温下是易燃、易爆的气体,产品运输要求极为严格。”       为了确保丙烯及时出厂,护航企业平稳生产,东北化工销售上到总经理,下到各相关部门业务人员,全线联动,心系丙烯。公司总经理石振东多次听取辽阳石化油化厂开工生产后有关丙烯销售方案的汇报,并提出:“要无条件全力做好辽阳石化的丙烯销售工作。”公司副总经理黄国春督战丙烯相关业务;相关处长到辽阳石化生产现场蹲守监控丙烯每天的产品产量、分析结果、现场运输等情况,并根据每天的产品质量报告单,按照公司产品等级定价标准,及时通报公司产品定价委员会;公司财务部门第一时间录入客户入账资金,价格处第一时间定价,新用户第一时间入网,产品第一时间装车……在这里,一切都为辽阳石化的丙烯打开了绿色通道。       就在辽阳石化俄油项目投产前夕,东北化工销售还召开了丙烯产品专项客户洽谈会,旨在全力保障辽阳石化公司丙烯产品顺利出厂,特别是在节日长假期间和道路运输受限、下游市场发生特殊变化等特殊情况下,如何确保丙烯生产后路畅通。会上,公司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并在“确定用户、确定销量、确定价格、确定违约机制”的承诺下,与来自东北区域的15家丙烯产品用户签订了拿货协议。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辽阳石化丙烯产品销售正酣之时,大庆石化重油催化和锦西石化聚丙烯生产装置分别出现异常,而沈阳石蜡有限公司和大庆中蓝石化有限公司的计划停工,致使东北销售区域丙烯产品每天投放市场1620余吨,丙烯产品瞬间爆棚。与此同时,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正在召开,驶往天津的丙烯运输车辆受限,本已紧张的运输车辆更加告急。东北化工销售顶住压力,合理优化运输资源,建立丙烯运输车辆微信群秒控车辆运行动态,实时沟通调整进厂车辆确保完成当日装车计划。       建言献策     “四化”引导转型升级       “六措”护航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炼化行业正面临原油对外依存度攀升威胁能源安全、行业竞争加剧、炼油产能严重过剩、化工产能尤其是高端产能不足、交通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等严峻挑战,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已成大势所趋。       我国炼化行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坚守“底线思维”为出发点,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原油资源利用最佳化、生产运行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环境影响最低化”为目标,坚持行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炼化一体化,企业从生产燃料为主向燃料/化工原料为主转型。与同等规模的炼厂相比,采取炼油、乙烯、芳烃生产一体化的企业,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节省建设投资10%以上,降低能耗约15%。炼化企业应按照“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的原则,从分子角度最有效地利用原油资源,从化工角度优化炼油过程和产品线,增产低碳烯烃、芳烃,从而进一步拓宽行业发展空间。       优化原料结构,乙烯生产从以石脑油为主向多元化、低成本化原料转型。截至去年年底,我国乙烯裂解原料中石脑油占比为59.4%,煤(甲醇)制烯烃比例上升至16.3%,丙烷脱氢占比约6%。目前,国际油价已逐步回升至中等价位水平,石脑油路线制烯烃成本有所上升。预计到2020年,非石脑油路线占比将接近50%。这势必促使炼化企业的烯烃生产持续进行原料结构优化,充分有效利用油田轻烃、煤基稠油、甲醇等资源,切实降低生产成本。       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和质量升级,炼化生产与产品向安全清洁高效、绿色高端转型。近年来,安全环保与行业监管日趋严苛,行业发展约束增大。炼化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安全环保、节能降耗、质量提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我国汽柴油质量标准已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接轨,国VI汽柴油质量标准也即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要长效解决高端化工产品产能不足的问题,亟待加强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的研发和生产,实现化工产品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加强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绿色化,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炼化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推动“两化融合”,生产控制模式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按照《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到2020年,石化和化工行业要建成80家以上智能工厂。当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都在积极推进智能化炼厂建设。未来,我国炼化企业将借助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契机实现整体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炼化业务从面向国内为主向兼顾国内外市场转型。我国炼化行业已经具备千万吨级炼厂、百万吨级乙烯、大型氮肥等装置的自主设计和建设能力。“一带一路”倡议为炼化业务加快国际化进程带来了新机遇。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特点,可有针对性地扩大成品油、化肥、装备设备、催化剂等产品出口,布局炼化项目,建设海外石化产业园区;还可以采取转让炼化技术,开展工程承包和建设、炼厂运营维护以及金融投资等多种灵活方式,推动我国炼化业务的国际化进程,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       加快技术创新,从引进吸收再创新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转型。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中美贸易战和中兴芯片事件也警示我们,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是摆脱受制于人的最根本途径。我国炼化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科技创新能力虽得到大幅提升,但在催化剂等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等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炼化行业发展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应在传统炼化技术升级换代和降本增效研发上持续投入,围绕工艺技术、新型催化剂、合成材料等开展研究,实现炼化工艺新突破。另一方面,加快创新性颠覆性技术开发应用,在高端化工新材料、新型催化材料、低成本制氢和储氢技术、绿色环保清洁生产工艺、智能化炼厂等前沿领域尽快取得突破,占领技术发展制高点,抢占行业发展先机。       总之,炼化行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行业自身和生产企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外,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严格执行安全、环保、税收等监管层面的法律法规,对因历史原因形成的被“城市型”炼化企业、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炼化企业的转型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此外,落实国家激励创新、加强成果转化政策,央企科研定位应突破工资总额限制,给予科研人员具有竞争力和尊严的薪酬待遇,激发创新活力。       相信在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炼化行业定能打赢转型升级攻坚战,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延伸阅读     我国石化产业规模跻身世界第二     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庆假日前在北京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获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正在由“跟跑”向“并跑”、部分领域由跟跑向并跑与领跑方向转变。去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3.8万亿元,利润总额8462亿元,产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在2010年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为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特别是从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开始,石油和化工行业破阻除弊,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产业链上下游齐全配套的工业体系,活力迸发。众多具有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经营机制的石油和化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数量也从建国初期的5400家县级以上企业,增至去年规模以上企业约3万家,资产总计13.03万亿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介绍,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攀升,许多技术装备打破了国际垄断,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相继攻克了一大批世界级技术难题,并实现了关键技术装备的产业化,走在了世界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前列;在可燃冰、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先进膜材料、煤油混炼等前沿领域也取得了一批革命性技术成果。行业科技创新正在由跟跑向并跑、部分领域由跟跑向并跑与领跑方向转变,正在由点的突破向系统性开发、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行业综合能耗和“三废”排放显著下降,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同时,通过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去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为5833.7亿美元,其中化学工业进出口总额达3289.4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272.6倍和200.6倍。     根据此前第一财经研究院的《中国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目前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化工行业居所有制造业首位,在全球排名第五位,代表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高水准。骄人的成绩离不开持续深化改革以及几代化工人的艰苦奋斗和薪火相传。40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万华化学、龙盛公司等为代表的石化企业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吉化经验”“吉化精神”,形成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引领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本次大会上,吉林石化、万华化学、龙盛公司、巴斯夫公司分别介绍了他们在自主创新能力、绿色发展以及“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