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渤海湾畔,寒潮锁不住天津滨海新区的一派活力。一个个脚手架见证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昔日的小渔村,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一张新名片。
9年前,正是从这里,渤海钻探加快“走出去”步伐,击浪国际油服市场。如今,公司海外收入翻了近两番,撑起公司利润“半边天”,成为中国石油又一张海外新名片。自信洋溢在渤海钻探人脸上。
从渤海湾闯天涯,起步之初的渤海钻探个头小、市场少,靠什么走到今天?又缘何海外发展步子越走越快?这辆奔驰的渤海号列车,上演着有关速度和激情的故事,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海外业务发展快,是因为在国内扎根“深”、步子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国内的磨砺成就了海外的辉煌,为渤海号列车驶向海外奠定基础。
工程技术专业化重组9年,渤海钻探积蓄着成长的力量,每年前进一小步,见证海外发展一大步。
9年来,海外块头从小到大。重组之初,公司海外收入、利润在板块排名均是“靠后站”。几年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2016年收入和利润已站到板块第二,增幅名列第一。
9年来,海外发展从低端走向高端。海外技术服务设备从40台增至240多台,技术服务收入大幅提升。2013年以来,公司探索推广钻井总承包,定向井、测井、录井、固井、泥浆等各专业一体化协作。在2016年的海外收入中,技术服务和总包占“半壁江山”。
是一股怎样的力量推动这辆渤海号列车加速前行?
采访调研中记者发现,大家谈海外故事,却都从国内讲起。在他们看来,国内业务和海外发展的关系是先和后,更是因和果。公司党委书记秦文贵坦言,成绩虽然在海外取得,但国内的环境和积累是根基。
从成立起,渤海钻探就面临生存空间小的问题。合作服务的油田年产量加起来才800万吨。3万人的企业,不走出这一亩三分地,就解决不了生存问题。出去找食,容不得挑肥拣瘦,培养出渤海钻探人不挑食的胃口、能啃硬骨头的本领。
别人怕干的苦活,他们接过来。别人放弃的硬骨头,他们啃下来。冀东海油陆采大位移井、塔里木山前三高深井、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水平井……几年来,渤海钻探打了中国石油40%的深井、复杂井。丰富的磨砺培养出一支技艺精湛的钻井铁军,为海外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渤海钻探还着眼于做专做优各项专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把定向井、测井、泥浆等业务推向了竞争激烈的市场一线,“出海”的羽翼更加丰满。
海外施工的成功离不开国内源源不断的支撑和补给。定向井公司经理吴立新表示,海外项目部的设备只有国内总数的1/5,人员只有国内的1/6,背后却站着整个公司。
对整个渤海钻探同样如此,海外业务发展离不开设备、人员、技术、专家的全方位支持,遇到重大难题,人力物力会短时间内冲上一线。
征服市场,先看清自己。渤海钻探扬长补短,依靠“两全”竞争策略,将一体化优势发挥到极致,并用“管理+技术”铺设了列车前行的双轨。
谈到去年海外的喜事,渤海钻探首推为甲方PDVSA提供了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仅此一项,就为公司带来了7亿元收入。
获得甲方认可,靠的是有勇有谋。所谓勇,就是先干出样子来。2015年12月,在拉美公司的支持帮助下,PDVSA答应先给渤海钻探一口井“试试看”。原有日费模式下,这口井外国公司要打70多天。渤海钻探靠“管理+技术”一体化模式,仍然用外国公司钻机和钻工,20多天就高质量完工。这才有了后面MPE3、AYACUCHO两个区块几十口井的故事。所谓谋,是指看好了市场、分析了对手,认清了自己。在此基础上,公司提出了“两全”的市场竞争策略,即“全产业链一体化竞争,全价值链协同性创效”。
“我们的个别单项技术和仪器与国外油服公司还有差距,体制机制也不及民营企业灵活。但我们的优势是拥有从地质设计到试油交井的全产业链条。”渤海钻探公司总经理助理、国际工程公司经理张松杰告诉记者,正是通过总包,公司把五个手指攥成拳头,形成合力,与对手展开“全科竞赛”,在铜墙铁壁般的市场垄断中钻出了一片生存空间。
渤海钻探公司副总经理刘光木表示,“两全”策略能够发挥公司“以全压偏、以整击散、以长打短”的优势,与西方公司展开的是不对称的市场竞争。
“两全”策略,让渤海钻探人吃准了市场,尝到了甜头。2011年,在中国石油哈法亚公司的有力组织下,哈法亚第一口水平井从渤海钻探手中交出,提前5天完井,井身质量、固井质量100%,总包优势一炮打响;再入伊拉克鲁克市场,钻井总承包项目五战五捷,钻井单井平均提前10天;在委内瑞拉执行PDVSA一体化服务合同,生产时效提高60%,频获甲方盛赞。
人是渤海钻探最大的“宝”。干部员工敢闯爱拼,积淀形成了企业独有的“四特精神”和“争先”文化,成为渤海号列车前行的内动力。
在竞争对手和甲方的眼里,渤海钻探人骨子里有一股爱闯、爱拼的劲头,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外人的这种感觉,渤海钻探人将其总结为“争先文化”“四特精神”,具体体现在国际市场每一项工程中,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奉献。
从伊拉克固井作业走过来的岳新庆就是这样一位代表。面对世界级的固井难题,外方工程师都是耸耸肩摇摇头,只有岳新庆带领着队伍国内国外到处找“方子”,不放过设备、参数、材料等任何一个细节,甚至把当地的水背回国内化验,终于破解了难题。如今,渤海钻探固井在当地已成为行业标杆。
秦文贵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渤海钻探闯海外,最重要的法宝、最关键的优势就是广大员工。“这些身经百战、技艺精湛的队长、工程师和司钻,这支员工队伍就是我们的宝贝。”
“有了最精干的队伍,最精良的资产,大家的干劲还得益于精准的激励机制。”泥浆公司经理王灿表示。为了进一步营造争先的氛围,公司奖励政策和提职机会大量向一线倾斜。根据海外工作年限和贡献,每年评选金银铜牌员工,为他们开辟职称直通车……
内有忧患鞭策,外有政策鼓励。渤海钻探人用同样的设备,站在同一个舞台,钉子一般在曾经被西方垄断的油服市场上挤出生存空间,在中东还赢得了“急难险情抢险队”的口碑。
9年海外披荆斩棘,渤海钻探靠实力、靠胆识、靠智谋冲破桎梏,在一波又一波的市场浪潮中立定脚跟、稳步前进。但他们并不止步于此,眼下又投入建设美洲、中东市场“两个铁三角”的新布局中。这辆渤海号列车正开足马力,奔向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