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成都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发展战略,该公司严格按照“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工作要求,开展以蓄冷、蓄热、电动汽车、家庭电气化为主要形式的电能替代工作,利用清洁能源替代燃煤(气),实现“动能转换”。2016年,共实施电能替代项目30个,替代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
推进电能替代
成都超5000家火锅店进入“无火”时代
据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成都已有超过5000家火锅店炉灶实现以电代气(煤),占成都火锅店总数的四成左右。据测算,成都市“无火”火锅年用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
国网成都供电公司针对成都火锅餐饮特点,积极向火锅店宣传电磁灶清洁、安全的优势,配合改造电网末端设备,满足火锅店用电需求,确保所有采用电磁灶的火锅店都用上放心电。
“虽然火锅用电与用气成本相差不多,但成本不是选择用电的最大因素,安全、卫生才是广大火锅店选择用电的最大考量。”成都皇城老妈总店经理左林海说。皇城老妈在成都太古里和国金中心开设的新店,均采用了美观卫生的电磁灶。有了政策的支持、供电企业的积极推广,像火锅店这样的电能替代项目在成都获得大面积推广。
据了解,成都已全面启动电能替代工作,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全方位宣传电能替代理念和技术,开展绿色电能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主题活动,引导和推动社会共同推进电能替代战略。积极开展农业用电排灌项目线路配套建设,替代柴油发电机排灌方式;在居民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家庭电气化”;在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大力推广电磁灶、电蒸锅等厨炊技术。
算经济账、环保账
去年电动汽车减少CO2排放七千余吨
针对四川电能外送能力有限、丰水期水电富余的实际情况,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将电能替代和水电消纳紧密结合,帮助用户算经济账、环保账。利用水电资源优势,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场化机制,鼓励大工业自备电厂部分关停消纳富余水电,实现替代电量近5亿千瓦时。
此外,对中心城区189家商业写字楼、商场和城市综合体推广热泵技术,2016年成功促成四川大学新建热泵项目落地,替代容量2000千瓦,预计年替代电量100万千瓦时。在业扩报装(电力用语,指接受客户用电申请,根据电网实际情况,办理供电与用电不断扩充的有关业务)及用电检查工作中,对186家商场、宾馆、医院、学校、中高档小区等客户大力宣传替代技术,主动协助进行资金测算和方案制定。
在电动汽车和轨道交通发展方面,加快充换电站、充电桩建设,打造智能充换电网络。近年来,共计投资4.6亿元,建成15座市内电动汽车充电站、2座高速路服务区快速充电站、1个无线充电示范点、217个直流充电桩,900个分布式交流充电桩。为成都地区41条电动公交示范线路,980辆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据统计,2016年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电量784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56余吨。同时,提前介入,将地铁、市域铁路等项目纳入公司业扩报装“绿色通道”。
推广电能替代
到2020年累计替代电量100亿千瓦时
电能是当前全球公认最清洁、应用最广泛的能源,大力推广“电能替代”,有利于破解城市雾霾难题。据了解,我市终端能源消费市场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依然占据主要地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份额不足30%。在城乡居民生活和工业领域,仍有很大的电能替代空间。
在农村,随着农村电网的完善,家电及电炊具日益普及,“以电代薪”“以电代煤”,家庭电气化潜力巨大;在工业领域,锅炉“煤改电”潜力巨大。根据测算,如对成都各行业用能领域推广电能替代措施,2020年累计替代电量可达到100亿千瓦时,按照电能替代中的50%为清洁能源折算,累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万吨、二氧化硫1.17万吨、氮氧化物1.17万吨。工业领域重点可在锅炉、窑炉、燃气制冷设备等方面大力推动煤改电、气改电等新技术;商业、居民生活领域电气化水平分别为37.9%和26.1%,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近25个百分点,有较大的电能替代潜力,特别是在制冷制热技术、厨卫设施方面电能替代空间巨大;在交通领域,电能替代潜力更加可观,电动汽车、电动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大气环境,而且还可以极大的缓解对石油的依赖,对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深远影响。
2016年,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共推动实施电能替代10亿千瓦时,大力推广电窑炉、电锅炉、热泵等经济效益好的替代技术,因地制宜挖掘农产品加工替代潜力,创新实施电能替代项目累计80余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站任何文章: